[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加装水上行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4815.8 | 申请日: | 201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1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武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武亮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水上 行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加装水上行驶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车辆大多只能在陆地上进行行驶,当遇到一定水深时,则无法行驶或者遭到损坏。如在城市持续暴雨,造成路面积水,大量的车辆无法行驶和造成进水,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汽车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在水上行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汽车加装水上行驶器,将其安装于车辆上能够实现车辆在水上行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施:
一种汽车加装水上行驶器,包括位于汽车底部的加装板,加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置车轮的空缺部以及用于与车体相固接的连接件,加装板的下板面设置有橡皮艇,橡皮艇与充排气装置相连接,加装板上还设置有推进器和方向舵,推进器包括沿车长方向布置的螺旋桨,螺旋桨与驱动电机相连接,方向舵通过连杆与汽车转向柱相连接。
具体的方案为:橡皮艇的上表面为平面状并通过粘接剂与加装板下板面相连接,橡皮艇的下表面设置成褶皱状;推进器与加装板可拆卸式连接,推进器设置有两个,两推进器之间通过连接板连为一体,两推进器分别与汽车的两后轮相对应布置;充排气装置为与橡皮艇相连接的充气泵和抽气泵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向橡皮艇内冲入空气,使得车辆能够浮在水面,同时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螺旋桨进行运转,驱动车辆在水面上前进,另外,通过设置的方向舵进行转向,从而实现车辆在水面行驶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1~5所示,一种汽车加装水上行驶器,包括位于汽车底部的加装板11,加装板11上设置有用于容置车轮的空缺部以及用于与车体相固接的连接件111,加装板11的下板面设置有橡皮艇12,橡皮艇12与充排气装置相连接,加装板11上还设置有推进器和方向舵,推进器包括沿车长方向布置的螺旋桨13,螺旋桨13与驱动电机相连接,方向舵通过连杆与汽车转向柱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向橡皮艇12内冲入空气,使得车辆能够浮在水面,同时通过驱动电机驱使螺旋桨进行运转,驱动车辆在水面上前进,另外,通过设置的方向舵进行转向,从而实现车辆在水面行驶的目的。推进器采用无线或者有线控制启停,在驾驶室即可完成操作,推进器可以实现正反转和转向,驱动电机与蓄电池组相连接。
加装板11可由4mm厚的不锈钢制成,直接通过连接件紧固在车底,加装板11上预设有螺栓孔,用于安装推进器以及其他部件。驱动电机驱使螺旋桨13转动,从而推动汽车在水面行驶,推进器尾部设置有控制方向的方向舵,方向舵通过连杆与汽车转向柱相连接,当前轮转向时,带动方向舵的转向,从而实现行驶方向的调节。
橡皮艇12的上表面为平面状并通过粘接剂与加装板11下板面相连接,橡皮艇12的下表面设置成褶皱状。推进器与加装板11可拆卸式连接,用时安装上,不用时拆卸放置于后备箱中。推进器设置有两个,两推进器之间通过连接板连为一体,两推进器分别与汽车的两后轮21相对应布置。推进器有两个连接点,一个直接连接到加装板11上,另一个与橡皮艇12相连接,推进器会随着橡皮艇12的充气而降低高度。充排气装置为与橡皮艇12相连接的充气泵14和抽气泵15构成。将橡皮艇12的下表面设置成褶皱状,这样在橡皮艇12充气时,褶皱会像扇面一样展开,让橡皮艇12扩张;抽气时则会像扇面一样收缩,橡皮艇12被抽真空后会贴附在车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实用新型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武亮,未经李武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48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用大功率整流二极管引线结构
- 下一篇:指纹识别芯片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