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滑道四边可调同平面医学量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7649.7 | 申请日: | 2015-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1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俞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俞任 |
主分类号: | A61B5/107 | 分类号: | A61B5/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滑 四边 可调 平面 医学 量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学上专用量具,国际专利分类为A61B5/107,尤其涉及一种圆滑道四边可调同平面医学量具。
背景技术
医学上,由于诊断、治疗或护理的需要,要求准确测量患者身上刀口、创伤、压疮、瘀斑、硬结等的形状和尺寸,但是,目前的测量,多是进行各方向的分别测量或是估计测量,这样的测量不准确,且容易使伤口感染病菌,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骨折之一,约占上肢骨折的15.7%。由于腕关节功能的重要性,其移位程度复位恢复情况一直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X线是诊断桡骨远端骨折的重要手段,其因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成为最为常用的方法。借助于X线,对桡骨远端骨折移位程度的判断决定着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骨折复位移位情况的判断可以了解骨折复位是否满意。过去通常根据桡骨关节面的移位程度、掌倾角、桡骨高度、乙状切迹指数等指标判断骨折的骨折的移位程度,测量相对繁琐。Wolfe提出桡骨盒的概念,用来判断腕关节力线变化。然而一直以来对骨折的判断指标往往是靠直视或简单测量,并没有专业的测量工具。桡骨远端测量方尺的应用可以帮助医师量化骨折移位情况、力线变化、复位情况,协助医疗方案的制定。
中国专利“一种医用测量尺”(专利号:2014204316460)以及“判断桡骨远端骨折移位程度的测量尺”(专利号:2014205442719),分别提出了很实用的措施,但都无法做到让四边尺子处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容易产生视线误差。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圆滑道对量具进行调节的设计,实现了多种尺寸不同的规格可以共用一种圆滑道四边可调同平面医学量具,以解决现有测量尺需进行多次测量且容易使病患部位感染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种圆滑道四边可调同平面医学量具,包括四只结构尺寸相同的第一量尺、第二量尺、第三量尺和第四量尺,每只量尺由刻度部分和滑移部分所组成,第一量尺由第一刻度部分和第一滑移部分所组成,第二量尺由第二刻度部分和第二滑移部分所组成,第三量尺由第三刻度部分和第三滑移部分所组成,第四量尺由第四刻度部分和第四滑移部分所组成;
作为改进:所述的滑移部分位于所述的刻度部分一端且高于刻度部分上平面;所述的滑移部分的下表面为滑移下平面,滑移下平面上有圆形凹槽,且圆形凹槽与滑移下平面之间有中心对称的过渡凹槽,所述的刻度部分的上表面为刻度上平面,刻度上平面上有圆形凸槽,且圆形凸槽与刻度上平面之间有中心对称的过渡凸条;所述的滑移下平面与所述的刻度上平面处于同一高度;刻度上平面内侧有刻度斜坡,刻度斜坡上还镌刻着长度刻度;
所述的刻度上平面至所述的圆形凸槽中心轴线的距离为3.4至3.6毫米,圆形凸槽的截面半径为3.1至3.3毫米,所述的过渡凸条的宽度为3.4至3.6毫米;所述的滑移下平面至所述的圆形凹槽中心轴线的距离为3.4至3.6毫米,所述的圆形凹槽的截面半径为3.1至3.3毫米,所述的过渡凹槽的宽度为3.4至3.6毫米;
所述的第一刻度部分上的圆形凸槽以及过渡凸条分别与第四滑移部分上的圆形凹槽以及过渡凹槽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第四刻度部分上的圆形凸槽以及过渡凸条分别与第三滑移部分上的圆形凹槽以及过渡凹槽之间为滑动配合;
所述的第二刻度部分上的圆形凸槽以及过渡凸条分别与第一滑移部分上的圆形凹槽以及过渡凸条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第三刻度部分上的圆形凸槽以及过渡凸条分别与第二滑移部分上的圆形凹槽以及过渡凸条之间为滑动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刻度斜坡与刻度上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1—43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长度刻度上的纹理深度为0.24至0.26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所述的滑移部分位于所述的刻度部分一端且搭接在刻度部分上平面,且所述的滑移下平面与所述的刻度上平面处于同一高度,确保四周的长度刻度都处于相同平面,避免视线误差;且每只量尺上的圆形凸槽与相邻量尺上的圆形凹槽之间为滑动配合,实现对大小面积不同伤口可以连续任意调节测量;
(二)、本实用新型采用4只一组的便捷式组合构造,方便每次使用之后拆解、清洗、消毒,符合医疗器械的卫生标准要求;
(三)、本实用新型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在测量病患部位大小的时候,一次性测量到位,不需要将分次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以减少记录误差和记录过程耽误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的救治方案,更为抢救伤员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俞任,未经陈俞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76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用角度测定尺
- 下一篇:医用智能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