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浮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9404.8 | 申请日: | 2015-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14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400020 重庆市江***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浮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浮池。
背景技术
气浮法是一种高效的固液分离方法,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油类物质、COD、BOD等。其工作原理是未经处理的污水首先进入装有产生微气泡的小型充气段。污水在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充气段,絮体和悬浮物与微气泡充分混合接触,由于气固混合物和液体之间存在密度差,以至产生一个垂直向上的浮力,将固体悬浮物带到水面。上浮过程中散气泡附着到悬浮物上,到达水面后固体悬浮物便依靠这些气泡支撑维持在水面,形成浮渣层,浮渣层通过连续移动的链条刮渣机刮到污泥槽中去除。
目前国内常用的气浮方式氛围两种:溶气气浮和涡凹气浮。
溶气气浮的工作原理是:由空气压缩机送到空气罐中的空气通过射流装置被带入溶气罐,在0.35Mpa压力下被强制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气水,送到气浮槽中。在突然释放的情况下,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析出,形成大量的微气泡群,同泵送过来的并经加药后正在絮凝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充分接触,并在缓慢上升过程中吸附在絮集好的悬浮物中,使其密度下降而浮至水面,达到去除SS和CODcr的目的。
涡凹气浮的工作原理是:经过预处理后的污水流入装有涡凹曝气机的小型充气段,污水在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充气段与曝气机产生的微气泡充分混合,曝气机将水面上的空气通过抽风管道转移到水下。曝气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气输送管底部散气叶轮的高速转动在水中形成一个真空区,液面上的空气通过曝气机输入水中,填补真空,微气泡随之产生并螺旋型地上升到水面,空气中的氧气也随之溶入水中。
溶气气浮具有气泡细密、效率高等优点,但也有配套设备多、运行参数难控制、故障率高等缺点。涡凹气浮有设备简单、维护简单、运行稳定等特点,但其气泡较大,处理效率往往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效气浮池。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浮池,其关键在于:包括池体,在该池体内设有溢流墙,在该溢流墙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级导流墙和二级导流墙,所述一级导流墙和池体之间形成进水配水区,所述一级导流墙和溢流墙之间形成气浮混合区,所述溢流墙和二级导流墙之间形成气浮分离区,所述二级导流墙和池体之间形成出水区,所述配水区和气浮混合区底部连通,所述气浮混合区和气浮分离区上部连通,所述气浮分离区和出水区底部连通,在所述气浮混合区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在该曝气装置上方设有气泡切割装置,在所述气浮分离区上部设有浮渣导流斜板和浮渣槽,该浮渣导流斜板向所述气浮混合区方向倾斜,该浮渣导流斜板的上侧边与浮渣槽的槽口处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显著效果是,污水经进水管流入进水配水区,配水均匀后经一级导流墙流入气浮混合区,气浮混合区内设置曝气装置和气泡切割装置,曝气装置产生直径为0.2~1.0mm的气泡,经气泡切割装置切割后形成0.01~0.1mm的微气泡,微气泡与污水混合并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充分接触后进入气浮分离区,通过微气泡的浮选作用,在缓慢上升过程中吸附在絮集好的悬浮物中,使其密度下降而浮至水面,达到去除SS和CODcr的目的。浮渣通过浮渣导流斜板流到浮渣槽内,处理后的污水则经二级导流墙进入出水区。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故障率小、气泡细密、处理效率高等优点。解决了传统溶气气浮和涡凹气浮的缺点。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
上述气泡切割装置包括切割电机,该切割电机的输出轴轴向连接有切割转轴,该切割转轴竖向伸入所述气浮混合区,在所述切割转轴上轴向设有至少一个旋转切割桨。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切割电机带动切割转轴转动,使旋转切割桨旋转,对向上冒进的气泡进行切割,减小气泡体积,提高处理效果。
上述旋转切割桨包括定位盘,该定位盘的中心位置套设在所述切割转轴上,在所述定位盘的边缘环向设有至少两个桨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定位盘起连接固定作用,桨片起切割作用。
上述浮渣导流斜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1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浮渣导流斜板的导流效果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94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透明外涂层组合物及其使用和检测方法
- 下一篇:以太网节点端口虚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