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配电电缆收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41078.4 | 申请日: | 2015-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3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赵杉;张璐;张秀华;李玉亮;辛庆国;徐学栋;杨志荣;刘彬彬;李日华;高杨;刘宝来;齐光春;单保山;张波;杨建彪;陈超;白金伟;韩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10 | 分类号: | B65H54/10;B65H54/7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26102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电缆 收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电电缆收线器。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采用的电线电缆产品主要有架空裸电线、汇流排(母线)、电力电缆(塑料线缆、油纸力缆(基本被塑料电力电缆代替)、橡套线缆、架空绝缘电缆)、分支电缆(取代部分母线)、电磁线以及电力设备用电气装备电线电缆等。电力电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常见故障,如机械损伤、绝缘损伤、绝缘受潮、绝缘老化变质、过电压、电缆过热故障等。当线路发生上述故障时,应切断故障电缆的电源,寻找故障点,对故障进行检查及分析,然后进行修理和试验。当电力电缆在长期运行后,上述故障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按照行业规定,必须予以更换。
目前,由于没有专用的电力电缆更换设备,电力系统在更换电力电缆时都是通过人工回收方式进行旧电缆的回收,费时费力,工作效率非常低下。由于旧电缆在回收后无法再次使用一般都按规定当废品处理,因此在回收电缆时不可能对旧电缆进行有效整理,都是随机聚拢或缠绕成团,以达到省力和节省回收时间的目的。这样回收后的电缆团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不但不利于仓储人员清点,更不利于存放。由于废旧电缆都是按重量进行计量的,回收后需要按件称重入库,上述电缆团在称重时不易取放,更不易摆放,导致称重困难,由于电缆团体积大容易散落导致称重数值不准确、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能够自动成捆缠绕废旧电缆,捆束紧实,易于捆扎,自动精确称重,自动抛料,自动化程度高,一人即可操作,且操作简单的配电电缆收线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配电电缆收线器的结构特点是:包括固设有衡器的底座,衡器的称台上安装有主架,主架上转动安装有轴向竖直设置的转套,转套下部均匀环设有通过水平铰轴铰接的摆臂,摆臂中部向转套中心弯曲,转套内轴向滑动插装有中心轴,中心轴下端固设有尖端向下的圆锥块,圆锥块的圆锥面上均布有与摆臂对应的轨道,摆臂中部固设有向轨道延伸的延伸块,延伸块端部安装有只能沿轨道移动的配合件,主架上安装有驱动转套转动的主动力装置,主架上还安装有驱动中心轴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底座上还安装有与主架上电缆进线端对应的刀架,刀架上安装有对电缆进行切割的切割装置,还包括控制主动力装置和升降装置启停的启停装置。
本配电电缆收线器是通过可称重式摆臂绕线结构来实现能够自动成捆缠绕废旧电缆,捆束紧实,易于捆扎,自动精确称重,自动抛料,且操作简单的。
可称重式摆臂绕线结构主要包括设置在主架上的转套和插装在转套内的中心轴,其中转套下部均匀环设有多个摆臂,这样在转套下部就构成一个由各个摆臂围成的摆臂环。摆臂上端通过水平铰轴铰接在转套下方,这样摆臂就能绕铰轴来回摆动。在本专利中,水平铰轴的轴心线与水平铰轴所在转套外周相切配合,因此每个摆臂的摆动轨迹所在平面就是摆臂对应转套经线的所在平面,也即摆臂摆动轨迹所在平面以转套轴心线为中心呈爆炸状分布。为方便叙述,将转套外侧方向称为外,将转套轴心线放线称为内。在本专利中,摆臂呈中部整体上向转套轴心线方向凸出,摆臂两端向远离轴心线方向逐渐延伸的形状,也即摆臂呈中部向内弯曲两端向外圆滑过渡的V形。这样,在V形摆臂外侧就形成一个V形空腔,为方便叙述,称为V形槽。因为转套是按照轴线竖直设置安装的,因此在自然状态时,左侧的摆臂呈“>”形,右侧的摆臂呈“<”形,左右两侧配合起来,就呈现“><”形。此时摆臂环外侧就大致形成了一个横截面为V形的环形空腔,为方便叙述,称为V形环腔或V形环槽,而该V形环槽就是缠绕、暂存电缆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10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