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感应式无触点取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41917.2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63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郭三明;王志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38/14 | 分类号: | H01F38/14;H01F27/42;H02J5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003 河南省焦作***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应 触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电装置,特别是一种感应式无触点取电装置。
背景技术
插座是生活中的常用物件,在插进一些电器设备的插头时,插头与插座内金属插套处于接触与非接触之间的过程中,强电场作用会诱发气体放电,产生打火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引发火灾、触电事故,在可燃性粉尘或气体的环境下,还会导致火灾及爆炸等严重后果;此外,现有插座若人体经插孔意外接触火线时,同样能造成触电事故;现有插座由于插孔的存在,不能有效的防水、防尘,特别是室外使用时,更需要全面考虑,做好防水与防尘。
目前常见的插座为了避免打火,意外触电现象,以及防水、防尘,已做了不少改进。例如在内部金属插套上附加阻燃材料、采用银合金触点、在外壳插孔处或面板上设置活动盖子等,但并未完全解决该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感应式无触点取电装置,插头与插座之间通过电磁感应传输能量,无触点,无插孔,可有效解决电器设备取电时的打火现象,防止火灾、触电等安全事故,同时具有良好的防水、防尘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插座与插头、主电路以及相应的控制电路,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安装于插座壳体内的原边磁芯,嵌装于插座壳体上表面的光电对管,固定安装于插座壳体表面的定位卡;插头包括插头壳体,安装于插头壳体内的副边磁芯,沿插头壳体中部一周设置的定位凹槽。
所述的主电路中,交流电源输入的火线、零线分别接整流桥D1的a1端子和b1端子,整流桥D1的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分别接电容C1的正极与负极,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接电容C1的正极,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接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接电容C1的负极,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接电容C1的正极,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接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接电容C1的负极,一次线圈L1的a2端子接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一次线圈L1的b2端子接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功率开关管S1、功率开关管S2、功率开关管S3及功率开关管S4的栅极均连接并受控于插座端PWM驱动电路。二次线圈L2的a3端子与b3端子分别接整流桥D2的a4端子与b4端子,整流桥D2的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分别接电容C2的正极与负极,功率开关管S5的漏极接电容C2的正极,功率开关管S5的源极接功率开关管S7的漏极,功率开关管S7的源极接电容C2的负极,功率开关管S6的漏极接电容C2的正极,功率开关管S6的源极接功率开关管S8的漏极,功率开关管S8的源极接电容C2的负极,交流电源输出的火线经电感L3接功率开关管S5的源极,交流电源输出的零线接功率开关管S6的源极,功率开关管S5、功率开关管S6、功率开关管S7及功率开关管S8的栅极均连接并受控于插头端PWM驱动电路。
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插座端控制电路和插头端控制电路,插座端控制电路包括光电对管,插座端控制器,ID卡读卡器,ID卡,以及插座端PWM驱动电路,光电对管与插座端控制器相连,提供开关信号,ID卡读卡器与插座端控制器相连,提供ID卡感应信号,ID卡与ID卡读卡器之间无线连接,其中ID卡读卡器安装于插座壳体内,ID卡安装于插头壳体内,插座端PWM驱动电路与插座端控制器相连,接受插座端控制器的PWM驱动信号,驱动功率开关管S1、功率开关管S2、功率开关管S3及功率开关管S4构成的逆变电路;插头端控制电路包括插头端控制器,插头端PWM驱动电路,插头端PWM驱动电路与插头端控制器相连,接受插头端控制器的PWM驱动信号,驱动功率开关管S5、功率开关管S6、功率开关管S7及功率开关管S8构成的逆变电路。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电路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插座上无插孔,插座与插头之间无触点,防水防尘,电器设备取电时不打火,使用方便、效果好,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取电装置上的创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端控制电路连接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端控制电路连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19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对水体中阴离子型极性有机污染物的被动采样技术
- 下一篇:方便半成品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