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件翻边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51282.4 | 申请日: | 2015-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17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跃;彭兴明;王焦娟;于跃宾;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9/00 | 分类号: | B21D19/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彭随丽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件翻边机构。
背景技术
对于制件的多角度翻边,目前普遍采用的工艺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在前后工序中调整制件角度,以改变冲压方向,从而分序实现翻边作业。此种翻边工艺需两套模具前后配合完成翻边,工作效率较低,且因有些制件无法旋转也使得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翻边工艺方式是先对制件进行预翻边,再通过斜楔(CAM)侧翻实现最终的翻边,此种翻边方式不需调整冲压方向,但其预翻边仍为与第一种翻边方式中前工序相同,侧翻则采用斜楔机构沿制件所需方向翻边,故而该种翻边方式因仍需两套模具而存在效率较低,以及工作稳定性和精度不易保证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制件翻边机构,以可在同一模具中实现不同角度的翻边,以提高翻边效率,保证翻边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制件翻边机构,其包括滑动座,滑动设于所述滑动座上的带有翻边刀块的滑块,以及相对于所述滑动座位于滑块另一侧的驱动块;在所述驱动块上形成有可与随动于滑动座的滑块滑动抵接,以使所述滑块因相对于滑动座的滑动而变向的驱动面;还包括设于所述滑块和滑动座之间的、对所述滑块施加弹性顶推力,以使滑块相对于滑动座的滑动回位的弹性回位机构。
进一步的,相邻于所述驱动面,在所述驱动块上形成有可与所述滑块滑动抵接,以对滑块随动于滑动座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导向面。
进一步的,在所述驱动面和导向面上分别设有导板。
进一步的,在所述滑动座上设有与所述滑块滑动抵接,以对滑块相对于滑动座的滑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板。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回位机构为设于所述滑块和滑动座之间的弹簧。
进一步的,在所述滑动座或滑块上设有定位销,所述弹簧套设于定位销上。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销设于滑动座上,且所述定位销的自由端穿设于滑块内,并于所述定位销的自由端套设有置于滑块内的辅助弹簧,所述辅助弹簧经由垫片与弹簧相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滑块和驱动块之间设有对滑块相对于滑动座的滑动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滑块上的限位块,以及对应于所述限位块设于所述驱动块上的限位凹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制件翻边机构,通过驱动块上驱动面的设置,在制件翻边时,滑块先随滑动座运动可使翻边刀块对制件进行一个方向上的预翻边,在滑块与驱动面滑动抵接后,滑块因相对于滑动座的相对滑动而变向,从而可接着对制件进行另一方向上的翻边,由此便可在同一模具中实现不同角度的翻边,以此提高翻边的效率,并可保证翻边效果。
(2)设置导向面可保证滑动随滑动座运动的稳定性,并可使滑块与驱动面实现平顺相接,以保证翻边质量。
(3)设置导板可避免滑块与驱动块直接接触而造成驱动块的磨损,以降低装置成本。
(4)滑动座上设置导向板可保证滑动相对于滑动座滑动的平顺性,并可为滑块于滑动座上的设置提供夹持力,以简化滑动座结构,降低装置开发成本。
(5)弹性件采用弹簧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设置定位销可保证弹簧不发生偏移,以保证弹簧工作的稳定性。
(6)设置辅助弹簧有助于保证滑块的回位效果。
(7)设置限位机构可便于控制滑块及其上翻边刀块的行程,以控制翻边尺寸。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制件翻边机构的结构简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滑动座,2-滑块,3-盖板,4-导向板,5-驱动块,6-导向面导板,7-驱动面导板,8-翻边刀块,9-限位块,10-限位凹槽,11-定位销,12-弹簧,13-辅助弹簧,14-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512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