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包绕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55117.6 | 申请日: | 2015-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4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光和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和田 |
主分类号: | H01B13/10 | 分类号: | H01B1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绕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线缆的包绕是通过人工手动的包绕,但是由于人工在包绕的过程中力度不同,造成包绕后的线缆外的绝缘层不均匀,影响后续的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包绕设备,该包绕设备但是被包绕的工件必须保证截面为圆形且在包绕的过程中必须处于包绕设备中心位置沿轴线平行移动,才能保证绝缘层所受的拉力均匀没有断续冲击不断纸,使包扎后内的应力分部均匀,达到较好的包扎效果,如果工件为不规则形状或处于包绕设备偏心位置,则会导致绝缘层所受的拉力会产生周期性交变,发生严重的断续冲击,频繁发生绝缘层断掉现象,无法完成包绕工作,另外由于绝缘层应力的周期性变化,还会使包扎后的工件内部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至使干燥后产生内部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对不规则形状或未处于包绕设备中心位置的工件进行包绕的包绕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包绕机构,包括:
用于旋转的过程对工件进行绝缘层缠绕的旋转体,与支撑机构连接;
第一缠绕组和第二缠绕组,相对活动设置在旋转体上;
第一储线装置,设置在旋转体上,并与第一缠绕组相邻设置;
第二储线装置,设置在旋转体上,并与第二缠绕组相邻设置;
用于驱动旋转体转动的驱动体,设置在支撑机构上,与驱动装置连接,并与旋转体抵触。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缠绕组包括:
第一调整组,活动设置在旋转体上;
第一支撑组,设置在旋转体上;
第一弹性组,与第一调整组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调整组包括:第一调整杆、第二调整杆和第三调整杆,第一调整杆和第三调整杆活动设置在旋转体上,第二调整杆分别与第一调整杆和第三调整杆活动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支撑组包括:
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旋转体上,并置于第一储线装置与第一调整组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弹性组包括:
第一复位装置,设置在旋转体上;
第一弹性装置,分别与第一调整组和第一复位装置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缠绕组包括:
第二调整组,活动设置在旋转体上;
第二支撑组,设置在旋转体上;
第二弹性组,与第一调整组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调整组包括:第四调整杆、第五调整杆和第六调整杆,第四调整杆和第六调整杆活动设置在旋转体上,第五调整杆分别与第四调整杆和第六调整杆活动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支撑组包括:
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设置在旋转体上,并置于第二储线装置与第二调整组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弹性组包括:
第二复位装置,设置在旋转体上;
第二弹性装置,分别与第一调整组和第一复位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当工件为不规则形状或偏心置于旋转体时进行绝缘层缠绕,通过第一缠绕组和第二缠绕组的位置变化,使绝缘层能够均匀且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包绕在工件上,避免出现绝缘层断掉,且使得包绕完成后的工件上的绝缘层更为均匀,避免出现干燥后内部缺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绝缘层间可同时进行双层绝缘半叠包绕;
2、第一缠绕组和第二缠绕组心轴内部的阻尼机构可对绝缘层张紧力进行有效地控制,保证拉力恒定;
3、第一缠绕组、第二缠绕组、第一储线装置和第二储线装置均采用尼龙滚动轴承及免维护润滑结构,克服了在加工过程中对被加工器件的油渍污染,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包绕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绝缘层在第一缠绕组和第一储线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和田,未经光和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551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