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力能效监测系统的监测采集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61910.7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6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殷东明;欧国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111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力 能效 监测 系统 采集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电力能效监测系统的监测采集终端,属于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系列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建设基于智能电网的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和电力用户能效监测系统,已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及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作为电能计量设备全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跑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节能减排的推广,针对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技术指标,以及各省市市场的调研,推出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系列产品。同时根据客户不同的现场分布安装环境,考虑最优成本的解决方案和类型配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电力能效监测系统的监测采集终端,其目的是为了让电力用户根据电价信号或激励机制做出响应并调整用电方式的行为,从而减少电网高峰电力负荷,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增加系统安全可靠性、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用于电力能效监测系统的监测采集终端,其结构是包括地显示模块、处理模块、接口模块、电源模块和微功率无线通讯模块,其中显示模块的信号输入/输出端与处理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输入端相连;处理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出/输入端与接口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入/输出端相连;接口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入/输出端与电源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输入端相接,电源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入/输出端与微功率无线通讯/远程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输入端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终端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模块之间紧密相连而又相互独立,增强了用户可配置性和可选择性,使得用户使用更加灵活;
(2)通过优化的接口设计,将以太网通讯接口、USB接口功能、状态量采集、RS485接口功能、控制输出、交流模拟量采集、脉冲输出集中在接口模块上,使得用户的使用更加方便。
(3)采集终端的对外接口全部集中在接口模块上,接口模块对电源和接口进行隔离设计,增强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采集终端可以选配微功率无线通讯模块和远程通讯模块,终端采用了模块自适应技术,采集终端可以通过选配不同的通信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功能,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监测采集终端组成框图。
附图2是显示模块与处理模块接口信号图。
附图3是接口模块与处理模块接口信号图。
附图4是接口模块与电源模块接口信号图。
附图5是微功率无线/远程通讯模块与电源模块接口信号图。
附图6是模块自适应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1,一种用于电力能效监测系统的监测采集终端,其结构包括地显示模块、处理模块、接口模块、电源模块和微功率无线通讯模块,其中显示模块的信号输入/输出端与处理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输入端相连;处理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出/输入端与接口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入/输出端相连;接口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入/输出端与电源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输入端相接,电源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入/输出端与微功率无线通讯/远程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输入端相接。
所述监测采集终端由显示模块、处理模块、接口模块、电源模块和微功率无线通讯/远程通讯模块组成,终端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模块之间紧密相连而又相互独立,增强了用户可配置性和可选择性,3.使得用户使用更加灵活。
所述监测采集终端通过优化的接口设计,将以太网通讯接口、USB接口功能、状态量采集、RS485接口功能、控制输出、交流模拟量采集、脉冲输出集中在接口模块上,使得用户的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采集终端的对外接口全部集中在接口模块上,接口模块采用电源和接口隔离设计,增强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所述监测采集终端可以选配微功率无线通讯模块和远程通讯模块,终端采用了模块自适应技术,采集终端可以通过选配不同的通信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功能,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19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