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聚合物电池保护板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73141.2 | 申请日: | 2015-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94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习林;林道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三和朝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8 | 分类号: | H02H7/18;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皮发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 电池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保护电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合物电池保护板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动力锂电池组的电源供电是采用电池组的前四节电池取电的方式。这种取电方式虽然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该取电方式有如下缺点:由于受到前四节电池电压的影响,会造成供电电压波动较大(例如从电池过放电状态下的8V到电池过充电状态下的16V),而且在电池的过充电、过放电的情况下,要前四节电池耗电去驱动充放电MOS管,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会加剧电池不一致性,严重影响电池的容量。
另外,动力锂电池组的过流检测一般采用三极管来检测电池的总负极B-到电池包的负极P-之间的内阻或通过采用第一节电池检测芯片来检测康铜之间的电阻进而测试过流值,这两种方式,虽然实现方式简单,即使用简单的三极管驱动电路就可以实现,但是具有以下缺点:过流的检测方式如果用三极管检测电池的总负极B-到电池包的负极P-之间的内阻的方式,由于MOS管在不同温度,不同电流的情况下内阻有较大的波动,会造成过流精度的偏差很大;而如果采用第一节的电池检测芯片来检测康铜之间的电阻进而测试过流值,由于通过放电线直接接到电池组的总负,作为第一节的B0的负极,这样在有电流通过时,线上就会产生一定的压降,在放电线很长或线阻大的情况下,会严重的影响第一节的过充过放值,而造成误检测的情况。
所以,对电芯内电压值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对于过流或短路现象进行控制,那就能使得电池的使用更加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护全面、易于实现的聚合物电池保护板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聚合物电池保护板电路,包括电池、电压检测电路、过充电保护电路、过放电保护电路、过流短路保护电路以及保护板IC;所述保护板IC的输入端通过电压检测电路与电池电连接,所述保护板IC的输出端分别通过过充电保护电路、过放电保护电路以及过流短路保护电路与电池电连接。
其中,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输入端与电池正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容的输入端以及保护板IC上的第一电压检测脚位相连,所述电容的输出端分别与接地线、保护板IC上的第二电压检测脚位以及电池的负极相连。
其中,所述过流短路保护电路由第二电阻构成,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保护板IC上的过流短路检测脚位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过充电保护电路相连。
其中,所述过充电保护电路由第一MOS管构成,所述第一MOS管的三个脚位分别与过流短路保护电路、过放电保护电路以及保护板IC的过充电检测脚位相连。
其中,所述过放电保护电路由第二MOS管构成,所述第二MOS管的三个脚位分别与电池的负极、过充电保护电路以及保护板IC的过放电检测脚位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聚合物电池保护板电路在对电芯电压值进行实时掌控的前提下,通过对电池充电过程、放电过程、过流状况下以及短路状况下进行保护,从而实现了对聚合物电池的全方位保护,保证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源供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聚合物电池保护板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电压检测电路11、过充电保护电路
12、过放电保护电路13、过流短路保护电路
14、保护板IC15、电池
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
C1、电容FET1、第一MOS管
FET2、第二MOS管VDD、第一电压检测脚位
VSS、第二电压检测脚位VM、过流短路检测脚位
CO、过充电检测脚位DO、过放电检测脚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聚合物电池保护板电路,包括电池15、电压检测电路10、过充电保护电路11、过放电保护电路12、过流短路保护电路13以及保护板IC14;保护板IC14的输入端通过电压检测电路10与电池15电连接,保护板IC14的输出端分别通过过充电保护电路11、过放电保护电路12以及过流短路保护电路13与电池15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三和朝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三和朝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731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