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喷舷外机的进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76691.X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1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慧明;董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派尼尔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016 浙江省金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喷 舷外机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喷四缸舷外机汽油机部件,涉及到一种具备判缸技术,结构紧凑且内壁光滑,使各缸均匀、高效进气的用于电喷舷外机的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目前舷外机依然以传统化油器技术为主,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均处于较低水平。受整机结构空间及成本限制,且市场对舷外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要求的提高。对进气歧管等关键部件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喷舷外机的进气歧管。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电喷舷外机的进气歧管,包括空气稳压腔1、节气门体安装法兰2、燃油系统负压管接口8、缸盖结合面法兰9、怠速空气进口10以及与稳压腔1连接的第一进气支管4、第二进气支管5、第三进气支管6、第四进气支管7;
节气门体安装法兰2与空气稳压腔1连接且靠近第四进气支管7的入口;
燃油系统负压管接口8与空气稳压腔1相连接;
缸盖结合面法兰9与四个进气支管相连接的;
怠速空气进口10与空气稳压腔相连接且靠近第三进气支管6、第四进气支管7;
进气温压传感器安装口3与第一进气支管4连接且靠近缸盖结合面法兰9。
其中,第一进气支管4的中心线长268mm,第二进气支管5和第三进气支管6的中心线长276mm,第四进气支管7的中心线长288mm,所有的进气支管横截面均为圆形,横截面面积为531mm2。将节气门体安装法兰2和怠速进气口10设置在第四进气支管7附近并靠近第三进气支管6,可有效消除因第一进气支管4相对偏短,第四进气支管7相对偏长所引起的进气不均匀性。通过优化设计的各缸支管长度、截面面积以及各支管呈“S”型进气道,且曲率半径大,可减少进气阻力,增加低速波动脉冲进气量,兼顾减少高速进气阻力,有利于舷外发动机高、低速性能的充分
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独的怠速进气口,可有效分散与主进气口连接的节气门体的空间布置,可使结构更加紧凑,并降低节气门体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第三进气支管等长,第一进气支管稍短,第四进气支管稍长的结构,并将主进气口和怠速进气口布置在靠近第四及第三进气支管处。各进气支管采用”S”型弯道,且曲率半径大,使进气阻力小,可使结构紧凑,保证进气均匀和高效。
本实用新型采用气缸压力判缸技术,即将进气温压传感器安装口布置在第一支管上,并靠近进气门侧,可精确判缸,实现喷油和点火的精准控制,进而达到提高现有电喷舷外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
所述进气歧管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注塑并通过振动摩擦焊工艺实现,内壁光滑,有效降低进气阻力,为燃料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气体保证,进一步提高舷外机动力性及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分解图。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中附图的标注,通过附图说明和对应的标注,可以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空气稳压腔1、节气门体安装法兰2、进气温压传感器安装口3、第一进气支管4、第二进气支管5、第三进气支管6、第四进气支管7、燃油系统负压管接口8、缸盖结合面法兰9、怠速空气进口10、上壳体11、下壳体12
具体实施方式
进气歧管是空滤器后向各缸分配空气的所有进气支管的总称,在电喷舷外机中,进气歧管中的进气支管数量和气缸数相同。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用于电喷舷外机的进气歧管,包括空气稳压腔1、节气门体安装法兰2、燃油系统负压管接口8、缸盖结合面法兰9、怠速空气进口10以及与稳压腔1连接的第一进气支管4、第二进气支管5、第三进气支管6、第四进气支管7。
节气门体安装法兰2与空气稳压腔1连接且靠近第四进气支管7的入口;燃油系统负压管接口8与空气稳压腔1相连接;缸盖结合面法兰9与四个进气支管相连接的;怠速空气进口10与空气稳压腔相连接且在第四进气支管7附近并靠近第三进气支管6;进气温压传感器安装口3与第一进气支管4连接且靠近缸盖结合面法兰9。
所述的进气歧管整体制作工艺采用焊机技术,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焊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派尼尔机电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派尼尔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766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