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对射车轮轴识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77249.9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6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袁汉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及时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M1/272 | 分类号: | G06M1/27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4 | 代理人: | 陈立荣 |
地址: | 400039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对射 车轮 识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对射车轮轴识别器。
背景技术
车轮轴识别器是安装在高速公路路面上对车辆进行超载检测或计重收费的装置组件,用于判断出货运车辆的轮轴数量,以确定该车辆可载的最大总重量。现有技术车轮轴识别器采用多个压力传感器,体积大,安装时需要汽车调试,程序复杂繁琐。另外,由于现有技术轮轴识别器是嵌在混凝土路基内,需要花时间挖基坑,安装周期长,遇到下雨天由于雨水浸泡容易受潮生锈损坏,检修比较麻烦、基础成本高。显然,现有技术车轮轴识别器存在着安装周期长、检修麻烦、基础成本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车轮轴识别器存在的安装周期长、检修麻烦、基础成本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外对射车轮轴识别器。
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车轮轴识别器,包括光束发射端、光束接收端和控制器,所述光束发射端和光束接收端分别安装于车道两旁,所述光束发射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光束接收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光束发射端沿水平方向设置有两个光束发射器,所述光束接收端设置有与所述两个光束发射器一一对应的两个光束接收器。
进一步,所述光束发射器为红外线发射器,所述光束接收器为红外线接收器。
进一步,所述两个红外线发射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5至15cm,两个红外线发射器分别距离地面高度为8至17cm。
进一步,所述两个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5至15cm,两个红外线接收器分别距离地面高度为8至17cm。
进一步,所述光束发射端设置有雨刷和喷水装置。
进一步,所述光束接收端设置有雨刷和喷水装置。
进一步,所述两个红外线发射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10cm,两个红外线发射器分别距离地面高度为10cm。
进一步,所述两个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10cm,两个红外线接收器分别距离地面高度为1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汽车轮胎经过轮轴识别器检测处,当汽车轮轴全部遮住由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红外线接收器收到间断的红外线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识别解析该信号传输到计算机软件内并记为一个轮轴数,进而计算汽车的轮轴数。采用红外对射识别器检测轮轴数,不需要挖基坑,安装简单省时,基础成本降低,由于红外对射识别器安装高度和宽度的限制,不会因为汽车在轮轴识别器处弹跳而测不出轮轴数,采用红外对射,不会受光线强弱或雨天的影响,准确度较高,此外红外对射识别器的安装位置高于地面,不容易受雨水影响,检修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车轮轴识别器一实施方式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车轮轴识别器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与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轮轴识别器10一实施方式的原理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轮轴识别器10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图。图中,10为红外对射轮轴识别器,1为光束发射端,2为光束接收端,3为控制器,4为计算机,11为光束发射器,21为光束接收器。一种红外对射轮轴识别器,包括光束发射端1、光束接收端2和控制器3,光束发射端1和光束接收端2分别安装于车道两旁,光束发射端1连接控制器3,光束接收端2连接控制器3,光束发射端1沿水平方向设置有两个光束发射器11,光束接收端2设置有与两个光束发射器11一一对应的两个光束接收器21;光束发射器11为红外线发射器,光束接收器21为红外线接收器;两个红外线发射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5至15cm,作为优选方式,两个红外线发射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10cm,两个红外线发射器分别距离地面高度为8至17cm,作为优选方式,两个红外线发射器分别距离地面高度为10cm,两个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5至15cm,作为优选方式,两个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间距宽度为10cm,两个红外线接收器分别距离地面高度为8至17cm,作为优选方式,两个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高度为10cm。在本实施例中,为保持光束发射端1与光束接收端2的干净,光束发射端1与光束接收端2设置有雨刷和喷水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及时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及时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772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园区和企业互联互通系统
- 下一篇:一种钻井钻具电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