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热解冷壁回转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78586.X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84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守峰;何战柱;赵欣宇;李万善;刘新;江昊沛;张鹏;段晋海;李晓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4 | 分类号: | C10B53/04;C10B4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敏 |
地址: | 71931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热解冷壁 回转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热解冷壁回转反应器,属于煤热解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的热解,也称煤的干馏或热分解。煤的热解作为一种单独的加工方法,是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煤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其产物主要是煤气、焦油、粗笨和焦炭或半焦。按其加热终温的不同,可分为:低温(500-700℃)、中温(700-1000℃)和高温(1000-1200℃)热解。
与煤的液化和气化过程相比,其加工条件温和,投资少,生产成本低。适于低温热解的煤一般为低阶煤,包括褐煤、长焰煤和高挥发份的不黏煤。我国的低阶煤储量较大,约占全部煤的42%以上,因此,低温热解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我国的资源,并且可以减少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煤的热解反应过程中,加热速度和供热条件对产品产率和组成有很大的影响。现有的回转反应器设置有内筒、位于该内筒外侧的夹套、传动装置和支撑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筒体旋转,夹套固定,并在该夹套内输送高温载热介质对内筒中物料的反应或干燥过程提供热量。然而,传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都安装在筒体上,热量将通过传动装置和支撑装置向外传递、散失,一方面,导致内筒加热不连续,热量损失较大,影响回转反应器内煤热解反应的产能和效率;另一方面,使得外壁温度过高,影响传动装置和支撑装置的使用寿命和长期稳定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传热面积大、热损失小的煤热解冷壁回转反应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煤热解冷壁回转反应器,其包括:
内筒,沿所述内筒的内壁圆周均匀设置若干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内筒的中心轴向平行设置,所述加热管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内筒上且所述加热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内筒的前端设有进料口,所述内筒的后端设有出料口;
夹套,所述夹套套设于所述内筒的外侧,以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夹套之间形成烟气通道;所述夹套和所述内筒之间设置连接装置,以使所述夹套与所述内筒一起进行同步旋转;沿工艺路线方向在所述夹套上依次设有第一烟气进口、第一烟气出口、第二烟气进口、第二烟气出口;
传动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都安装在所述夹套的外壁上。
在所述夹套的外侧还设置蜗壳,所述蜗壳包括第一进口蜗壳、第一出口蜗壳、第二进口蜗壳和第二出口蜗壳,所述第一进口蜗壳和第一出口蜗壳分别与所述夹套的第一烟气进口和第一烟气出口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进口蜗壳和第二出口蜗壳分别与所述夹套的第二烟气进口和第二烟气出口连通设置;
所述第一进口蜗壳、第一出口蜗壳、第二进口蜗壳和第二出口蜗壳与所述夹套之间均为密封连接。
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内筒的内径之比为0.01~0.08。
沿工艺路线方向所述加热管依次设置为第一段加热管、第二段加热管和第三段加热管;
所述第一段加热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烟气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段加热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一烟气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段加热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烟气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段加热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二烟气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段加热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二烟气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段加热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二烟气出口连通。
沿所述内筒的内壁至中心轴方向,所述加热管依次设为第一圆周加热管和第二圆周加热管。
所述第一圆周加热管与所述第二圆周加热管为交错设置。
所述第一圆周加热管与所述第二圆周加热管的内径之比为1.2~2。
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夹套之间设置限位装置。
所述蜗壳与所述夹套之间设置风量调节装置。
在所述夹套的内壁设置绝热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785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的增程器
- 下一篇:用于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后备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