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麻纱生产用染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83724.3 | 申请日: | 2015-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5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新;李鹏;黄小勇;褚特野;黄成锋;汪仁川;刘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3/04 | 分类号: | D06B3/04;D06B2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8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麻纱 生产 染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麻纱生产设备,具体是一种麻纱生产用染色机。
背景技术
麻纱,一种麻纱,布面纵向有细条织纹的轻薄棉织物。大多用纯棉纱织制,也有用棉麻混纺纱织制的,麻纱原料大多采用纯棉纱,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化纤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涤棉、涤麻、维棉等混纺麻纱原料;Q119绳状机和M-75卷染机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Q119绳状机适合于轻薄梭织物和针织物,浴比1:5-20,但存在耗水耗能的缺点,但染色后的织物无张力、缩水率销和蓬松感好;而M-75卷染机适合于机织物,浴比1:3,具有节能节水的缺点,但染色后的织物张力大、缩水率大甚至布面有极光印,径向有直皱;该两款设备各有特点,有又各有缺点,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急需我们解决。麻纱染色中烘干装置尤为重要,现有的大多数烘干装置采用的烘房是单层结构,从而导致在烘干过程中引起的麻纱烘干不均匀,影响生产质量,现有的一些麻纱压实机大都是与烘干机分隔开,市场上并没有压实与烘干一体的设备,由于麻纱在烘干的过程中易变形,整匹织物经向伸长、纬向缩短,布面也不平挺。需要非常及时的压实处理,才能保证麻纱的平挺和不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麻纱生产用染色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麻纱生产用染色机,包括机架、染缸和烘干室,所述机架的一端设有轧车,与轧车相对一侧的机架上还设有一号导布辊,机架的正下方设有染缸,在染缸的底部设有一个向下凹陷的置液槽,且置液槽内设有二号导布辊,染缸右侧设有导向辊,导向辊下方设有两根胶辊,两根胶辊相互切合;所述机架右侧还设有烘干室,烘干室上方设有进料辊,烘干室下端设有出料辊,烘干室内设有第一电热辊、第二电热辊和压辊,所述烘干室顶部设有控制面板,所述第一电热辊和第二电热辊通过支撑杆固定在烘干室的内部,压辊安装在位于第二电热辊正下方的烘干室内部,压辊右方设有固定连接的可调节螺栓,且可调节螺栓位于烘干室外部;所述出料辊与烘干室之间设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烘干室外部,出料辊通过传送带连接下方的电动机;所述第一电热辊和第二电热辊内部均为电磁发热辊,第一电热辊和第二电热辊不等高,且第一电热辊和第二电热辊外部均设有防腐蚀导热材料包裹。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电动机调速器、第一电热辊和第二电热辊的温度调节器。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室底部设有储水槽。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为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压辊与第二电热辊有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胶辊起到将麻纱上多余的染色剂挤出的作用,避免了多余染色剂的浪费;所述第一电热辊和第二电热辊外表包裹一层防腐蚀导热材料,使得不仅导热效果好,还避免了麻纱上的染色剂对第一电热辊和第二电热辊发热的腐蚀,延长该装置的寿命;所述烘干室底部设有储水槽,对染色的染色剂收集,统一处理,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所述散热装置为风扇,使用风扇对烘干过后的麻纱散热效果稳定、高效,避免了烘干过后的麻纱仄皱;所述压辊与第二电热辊有间隙,可根据麻纱的厚度通过可调节螺栓进行对压辊的高度调节,以确保能够将麻纱有效的压实;在染缸的底部设置一个置液槽,置液槽在设计时体积小,麻纱在经过置液槽时就进行了染色,然后在置液槽内安装导布辊,再配合上轧车,不仅大大减少了用水量,节能节水,还减少了染料助剂的使用量,真正做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和节约成本等特点,稳定高效的对麻纱烘干和压实,减少了人力的浪费,大大减少了电能的损耗,同时,避免了出现对一些麻纱烫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麻纱生产用染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麻纱生产用染色机中第一电热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37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