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保温干燥箱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84943.3 | 申请日: | 2015-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65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孙兆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兆刚 |
主分类号: | F26B9/06 | 分类号: | F26B9/06;F26B21/02;F26B2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6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保温 干燥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木材生产干燥用设备,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复合保温干燥箱。
背景技术
木材干燥是通过加热并利用木材内、外水蒸气的压力差,使木材含水率降到适用值的过程,是木材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木材干燥的作用在于:减轻重量,节约调运的劳力和费用;防蛀防腐,延长使用年限;防止变形翘曲,增大弹性,有利于提高木制品质量。
现在所使用的木材干燥箱的内壁大多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木材干燥过程中,干燥箱内存在有大量的水分,干燥箱干燥时间长了后,干燥箱的内壁易被腐蚀,大大缩短了使用寿命,并且金属材料热传递强,热量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内壁不易腐蚀、热传递弱的复合保温干燥箱。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保温干燥箱,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上的箱门,所述箱体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外侧设置有外壁,所述主体框架的内侧设置有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壁。
内壁采用非金属材料,有效解决了内壁腐蚀和热量损失大的问题,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内壁为环氧树脂板、PEEK板、PPS板或酚醛层压板。
因木材所含水分中有强酸碱性,如金属材料会存在腐蚀现象,但利用耐腐蚀金属材料热传递就强,热量损失大,采用环氧树脂板、PEEK板、PPS板或酚醛层压板等非金属耐高温材料,有效解决了腐蚀和热量损失大的问题。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箱体的内部具有腔室,所述腔室的一端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一侧与箱体之间设置有风机,所述隔板的上部和下部与箱体之间设置有通风口。
在进行木材干燥时,风机可以进行正转,也可以进行反转,正向和反向循环通风,箱体内的空间均能吹到,不会产生通风死区,通风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木材的干燥效果和速度。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
轴流风机耐高温高湿,密封性好,不会产生短路等问题,使用寿命长,大大提高了干燥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风机位于腔室一端的中间位置。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箱门的上侧与箱体铰接,所述箱体上铰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另一端与箱门铰接。
箱门采用气缸向上开启,方便灵活节约空间,自动化程度高。如水平开启箱门则需要复合保温干燥箱正面和侧面必须留有大于箱门的空间,而向上开启只需利用装卸料的空间即可,大大节约了空间。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箱体底部的内表面由中间向两侧倾斜设置。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箱体底部的内表面形状为V形。
箱体底部的内表面形状为V形,比平底更利于干燥过程中木材水分沉积和快速排出。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主体框架与外壁之间设置有外保温层,所述主体框架与内壁之间设置有内保温层。
采用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的复合保温结构,保证了干燥体无热传导发生,提高了热利用率。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外保温层为玻璃丝绵层或者聚苯板层,所述内保温层为聚氨酯层。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复合保温干燥箱内壁耐腐蚀,热传递低,通风效果好,热量损失小,干燥效率高,木材干燥效果好。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复合保温干燥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剖视图。
图中
1-箱体;2-腔室;3-外壁;4-内保温层;5-支腿;6-风机;7-隔板;8-主体框架;9-内壁;10-气缸;11-箱门;12-外保温层;13-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复合保温干燥箱,包括箱体1和设置在箱体1上的箱门11,箱体1的下部设置有支腿5,所述箱体1的内部具有腔室2,所述腔室2的一端设置有隔板7,隔板7和箱门11位于箱体1的两端,所述隔板7的一侧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风机6,所述隔板7的上部和下部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通风口13。
所述风机6为轴流风机,轴流风机耐高温高湿,保证了运行的稳定性,所述风机6位于腔室2一端的中间位置。
所述箱门11的上侧与箱体1铰接,所述箱体1上铰接有气缸10,所述气缸10的另一端与箱门11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兆刚,未经孙兆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49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