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车库顶板或底板后浇带预应力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87716.6 | 申请日: | 2015-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98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韩春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开来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车库 顶板 底板 后浇带 预应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筋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地下车库顶板或底板后浇带预应力筋结构。
背景技术
因预应力技术具有的绝对优势,现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房屋建筑、特种工程中,但作为新技术,其在实际施工时,仍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预应力施工单位一般作为分包单位,与总包单位的合作则非常重要,特别是顶板模板拆除的问题。
原因在于: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过长建筑物每隔30~40米设置后浇带。预应力筋横穿后浇带时,应在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完毕后,且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进行张拉。这就意味着凡是过后浇带的预应力筋,不仅要待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达到100%强度,还要待后浇带本身浇筑完成且达到100%强度后,才能开始预应力张拉。如此一来,就会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不能及时拆除模板的现象,增加成本。
经检索,未发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同或相似的后浇带预应力结构设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的地下车库顶板或底板后浇带预应力筋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车库顶板或底板后浇带预应力筋结构,主要为位于后浇带区域的预应力筋,其创新点在于:所述预应力筋包括贯穿整个后浇带区域的通长预应力筋A,以及在后浇带区域断开设置的非通长预应力筋B;所述后浇带区域的后浇带边缘设置有模板,通长预应力筋A直接贯穿后浇带区域的模板,非通长预应力筋B的内端从后浇带区域外侧穿过后浇带区域的模板后与预应力锚具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通长预应力筋A占整个后浇带区域预应力筋总量的1/3,非通长预应力筋B占整个后浇带区域预应力筋总量的2/3。
优选的,所述后浇带区域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用非预应力钢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将位于后浇带区域的预应力筋分为通长预应力筋A和非通长预应力筋B,非通长预应力筋B在后浇带区域边缘通过预应力锚具与模板固定,进而可在后浇带浇筑前直接对非通长预应力筋B进行张拉,张拉后即可拆除相应模板支撑,并覆土,无需等到后浇带浇筑完成后再进行,降低施工周期和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顶板后浇带预应力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底板后浇带预应力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地下室顶板4,以及顶板上梁5的位置,X轴向与Y轴向梁的节点为柱6位置。
在顶板内分布有若干X轴向的预应力筋,且预应力筋通过地下室顶板的后浇带区域1。
该区域的预应力筋包括贯穿整个后浇带区域的通长预应力筋A2,以及在后浇带区域断开设置的非通长预应力筋B3。
后浇带区域的后浇带边缘设置有模板,通长预应力筋A2直接贯穿后浇带区域1的模板,非通长预应力筋B3的内端从后浇带区域1外侧穿过后浇带区域1的模板后与预应力锚具7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式:通长预应力筋A2占整个后浇带区域1预应力筋总量的1/3,非通长预应力筋B3占整个后浇带区域1预应力筋总量的2/3。
后浇带区域1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用非预应力钢筋,在后浇带采用该种结构形式的预应力筋,需验算承载力,不满足的情况下加强非预应力钢筋。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应用于地下室底板5,在底板5内分布有若干X轴向或Y轴向的预应力筋,且预应力筋通过地下室顶板的后浇带区域1。
该区域的预应力筋包括贯穿整个后浇带区域的通长预应力筋A2,以及在后浇带区域断开设置的非通长预应力筋B3。
后浇带区域的后浇带边缘设置有模板,通长预应力筋A2直接贯穿后浇带区域1的模板,非通长预应力筋B3的内端从后浇带区域1外侧穿过后浇带区域1的模板后与预应力锚具7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式:通长预应力筋A2占整个后浇带区域1预应力筋总量的1/3,非通长预应力筋B3占整个后浇带区域1预应力筋总量的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开来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开来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77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桥梁桩基础施工泥浆泄露报警装置
- 下一篇:排泥井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