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缆索绞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89333.2 | 申请日: | 2015-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21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钟延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G11/12 | 分类号: | F16G1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缆索 绞拉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缆索绷紧工具,特别涉及一种缆索绞拉器。
背景技术
缆索绞拉器winchpuller是一种以轮轴构造绞拉缆索以令手动拉升物体的过程更为省力,或者用于绷紧任意绳体,是一般工厂、汽车维修厂或拖吊厂等生产制造业所必须经常使用的工具。由于人的体力有限,当一些重量较重的机器或零件须要移动位置时,缆索绞拉器即可发挥其拖吊功能,不仅让操作者不会因徒手搬动重物的方式不当而造成伤害,且较徒手操作来得省时省力,因此缆索绞拉器广受工业界人士所采用。
本案申请人于多年前的申请案中华民国证书号046257「钢索绞拉器的改良结构」中,揭露一种钢索绞拉器,包括一框架以及枢设于该框架内部的棘轮臂杆组,一纲索的一端固设于该框架底部,另一端固设于该棘轮臂杆组以供该棘轮旋转缠绕,该钢索绕于一动滑轮,该动滑轮结合一下勾件;该框架顶端设有一勾件,藉由该勾件挂设于一固定处或一绳圈,并将该下勾件勾设于待拖吊物后,扳动该棘轮臂杆组的臂杆,利用该棘轮臂杆组的作动,旋转缠绕该钢索进而将待拖吊物吊起。
然而,由于该框架顶端的该勾件以多个组件连接而具有复数节段,因此,若待拖吊物重量较重,或该钢索绞拉器整体承受的张力较大时,容易导致该勾件的各组件或组件间的组接关节产生变形或磨损,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不佳,更可能因为组件间断开而造成严重的意外,因此,本发明人认为传统的缆索绞拉器的结构强度有其改善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缆索绞拉器,该缆索绞拉器在使用过程中,避免因张力过大或频繁使用而导致多个组件间的组接关节损坏甚或脱离而造成危险,并延长该缆索绞拉器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缆索绞拉器,包括:
一棘轮本体,该棘轮本体枢设于两侧板之间,该棘轮本体由其枢轴朝外设有一臂杆;
一第一框条及一第二框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侧板,该两侧板与该第一框条、第二框条共同框围形成一框架;该第一框条的中段部朝外设有一第一勾件,该第一勾件的勾杆整体为单一节段。
所述的缆索绞拉器,该第一框条的中段部形成一平板部,该第一勾件的勾杆基部铆合于该平板部。
所述的缆索绞拉器,该第一框条、第二框条与该两侧板的连接处各设有一由内朝外凸出的凸肋。
所述的缆索绞拉器,该第一框条、第二框条整体呈由其两端部至中段部逐渐收敛的U形。
所述的缆索绞拉器,该棘轮本体固设并缠绕一缆索,该缆索局部穿绕于一动滑轮组,一第二勾件铆合于该动滑轮组的外框。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棘轮本体,该棘轮本体枢设于两侧板之间,该棘轮本体由其枢轴朝外设有一臂杆;一第一框条及一第二框条的二端分别连接于该两侧板,而使该两侧板与该第一、第两框条共同框围形成一框架;该第一框条的中段部朝外设有一第一勾件,且该第一勾件的勾杆整体为单一节段。
由于该第一勾件的勾杆整体为单一节段,可避免该缆索绞拉器在使用过程中,因张力过大或频繁使用而导致多个组件间的组接关节损坏甚或脱离而造成危险,并延长该缆索绞拉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该凸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1A-凸肋;11-侧板;12-第一框条;120-平板部;13-第二框条;2-棘轮本体;21-臂杆;3-第一勾件;31-勾杆;32-弹性挡件;4-缆索;5-动滑轮组;51-外框;6-第二勾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缆索绞拉器,包括一棘轮本体2,该棘轮本体2枢设于两侧板11之间,该棘轮本体2由其枢轴朝外设有一臂杆21。该棘轮本体2固设并缠绕一缆索4,该缆索4局部穿绕于一动滑轮组5,该动滑轮组5固设有一第二勾件6。该臂杆21供操作者扳动以转动该棘轮本体2,进而缠绕并缩短该缆索4,令拖动重物或绷紧绳索的过程更为省力。而该棘轮本体2与该臂杆21的详细构造与作动过程属习知技术,故在此容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93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电视移动架结构
- 下一篇:一种加强型RTP管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