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火锅升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97062.5 | 申请日: | 2015-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13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庄腾飞;庄俊珺;于泽强;蒋君欣;庄正道;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庄腾飞 |
主分类号: | A47J27/122 | 分类号: | A47J27/122;A47J36/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236499 安徽省阜阳市临***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火锅 升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餐具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火锅升降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火锅容易造成漏捞、捞不干净及捞不到自己喜欢吃的菜的问题,用筷子在锅内搅来搅去很不卫生,有的菜煮久了易烂在锅底不易捞出,易糊锅,粘在锅底,这就造成了菜品的营养流失,糊在锅底的菜不仅影响口感,菜的糊味也会影响到火锅的风味,而且糊在锅底菜存在致癌物质,还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火锅升降器。
技术方案:多功能火锅升降器,包括内锅、第一外圈、第二外圈和第三外圈,
所述内锅的底部设有十字中空凸台和S型中空凸台,所述内锅的底部和侧壁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内锅的上边缘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凸沿;
所述第一外圈的中部设有圆形孔,所述圆形孔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凸沿,所述第一外圈的外侧对称设有两个活动把手,所述第一外圈的侧壁对称设有两个第一三角斜坡,第一三角斜坡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外圈设有内壁和外壁,内壁的内边向内延伸形成第三凸沿,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对称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设螺孔,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对称设有两个三角凸台,三角凸台的上部设有螺孔,所述三角凸台通过螺栓与所述内壁、所述外壁固接,
所述第三外圈的中部设有圆形孔,所述圆形孔向内延伸形成第四凸沿,所述第三外圈的内侧对称设有四个直角卡口,所述第三外圈的侧壁对称设有两个第二三角斜坡,第二三角斜坡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
所述内锅与所述第一外圈可转动式卡接,所述第一外圈插接于所述第二外圈的内壁与外壁之间,
所述第三外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圈的外侧,所述第三外圈与所述第一外圈卡接,所述第三外圈插接于所述第二外圈的内壁与外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火锅升降器的一种优选方案:通孔的直径为0.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火锅升降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三角凸台的斜坡与三角斜坡的形状相适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火锅升降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把手底部设有卡槽,卡槽与所述直角卡口相配合。用以将第一外圈与第三外圈固定。
使用时,第二外圈与锅通过螺栓固接,第二外圈与第一外圈插接,第一外圈与内锅卡接,转动第一外圈,三角凸台与三角斜坡相配合,顶起内锅,便可以捞出食物。需要蒸食物时,顶起内锅后,转动第三外圈,将第一外圈外侧密封,将食物放入内锅中就可以蒸食物了。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功能火锅升降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
2、生产成本低;
3、实用性高;
4、适用范围广;
5、可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内锅的俯视图;
图2为第一外圈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第二外圈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4为三角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三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螺栓的结构示意简图
其中:
1-内锅2-第一外圈
3-螺栓4-第三外圈
11-通孔12-十字中空凸台
13-S型中空凸台14-第一凸沿
21-活动把手22-第二凸沿
23-第一三角斜坡24-第一凹槽
31-第二凹槽32-螺孔
33-第三凸沿34-内壁
35-外壁36-三角凸台
41-直角卡口42-第四凸沿
43-第二三角斜坡44-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如图1~图6所示,多功能火锅升降器,包括内锅1、第一外圈2、第二外圈和第三外圈4,
内锅1底部设有十字中空凸台12和S型中空凸台13,内锅1的底部和侧壁设有多个通孔11,内锅1的上边缘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凸沿14;
第一外圈2的中部设有圆形孔,圆形孔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凸沿22,第一外圈2的外侧对称设有两个活动把手21,第一外圈2的侧壁对称设有两个第一三角斜坡23,第一三角斜坡23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庄腾飞,未经庄腾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970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