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尾气后处理催化转化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98752.2 | 申请日: | 2015-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7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坤;王志军;薛永昌;第海龙;康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福马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1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431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处理 催化 转化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SCR尾气后处理设备领域,更具体是一种SCR尾气后处理催化消声器。
背景技术
消声器能够阻挡声波的传播,允许气流通过,是控制噪声的有效工具。排气消声器有吸收、反射两种基本的消声方式。吸收式消声器,通过废气在玻璃纤维、钢纤维和石棉等吸音材料上的摩擦而减小其能量;反射式消声器则有多个串联的谐调腔与不同长度的多孔反射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废气在其中经过多次的反射、碰撞、膨胀、冷却而降低其压力,减轻振动及能量。传统消声器的作用是用来降低从排气歧管排出废气的温度和压力,以达到消除火星和减小噪声的目的。
随着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发动机尾气排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内市场销售的车用柴油机必须随之升级换代。目前,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对车用发动机实施了国Ⅲ标准的排放法规,同时,北京、上海、珠三角地区已经实施了国Ⅳ标准的排放法规,且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Ⅳ。为了降低污染通常采用的技术为SCR后处理技术。
SCR全称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是柴油机尾气处理的一种方式。目前催化还原技术采用的还原剂是尿素(要比农用的化肥纯度高的多),尿素加水后在高温下分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与柴油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氮气和水,降低柴油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尾气后处理催化转化消声器,结构设计合理,消声效果佳,减少了对人体的干扰和伤害,同时能达到国Ⅳ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尾气后处理催化转化消声器,包括有筒体1,筒体1上端设有封头2,筒体1的下端设有封头3,筒体1内腔分别横向设有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5一端之间连接有载体固定筒6,载体固定筒6内部安装有催化载体15,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5另一端之间连接有多孔筒8,多孔筒8的一端连接第一隔板4,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5伸入到第二隔板5和封头2之间腔室内,呈S形的通气弯管7上端与多孔筒8连接,下半部分环绕载体固定筒6并处于第一隔板4和封头3之间腔室内,通气弯管7下端与筒体外侧的翻边加强圈9连接,筒体外侧的翻边加强圈9外部连接有进气接头10。
所述的进气接头10上焊接有喷嘴安装座12,用于尿素溶液的喷射进入通气弯管7。
所述的筒体1的下端封头3连接有排气弯管11,排气弯管11呈C形,排气弯管11靠近封头3的位置上并排设置有NOX传感器安装座13和温度传感器安装座14。
本实用新型的催化消声器内的弯管呈S形,尺寸比传统的通气管长且面积大,尿素溶液喷射其中后雾化更均匀,效果更好,不易尿素结晶。同时催化消声器的膨胀腔体积大,催化效果和消音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一种尾气后处理催化转化消声器,包括有筒体1,筒体1上端设有封头2,筒体1的下端设有封头3,筒体1内腔分别横向设有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5一端之间连接有载体固定筒6,载体固定筒6内部安装有催化载体15,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5另一端之间连接有多孔筒8,多孔筒8的一端连接第一隔板4,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5伸入到第二隔板5和封头2之间腔室内,呈S形的通气弯管7上端与多孔筒8连接,下半部分环绕载体固定筒6并处于第一隔板4和封头3之间腔室内,通气弯管7下端与筒体外侧的翻边加强圈9连接,筒体外侧的翻边加强圈9外部连接有进气接头10。
所述的进气接头10上焊接有喷嘴安装座12,用于尿素溶液的喷射进入通气弯管7,所述的通气弯管7呈S形,弯管尺寸比传统的通气管长度要长且面积大,尿素溶液喷射其中后雾化更均匀,效果更好,不易尿素结晶。
所述的筒体1的下端封头3连接有排气弯管11,排气弯管11呈C形,排气弯管11靠近封头3的位置上并排设置有NOX传感器安装座13和温度传感器安装座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福马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福马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987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