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2550.0 | 申请日: | 2015-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31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马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11/00 | 分类号: | G0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加强法兰结构的传感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控制系统中,各种功能的传感器用于检测汽车车身上对应的功能,例如,曲轴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的转速,轮速传感器用于检测目标轮转速,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功能的传感器用于汽车控制系统。一般地,这些传感器具有传感器头部和法兰结构,法兰结构用于将设置有芯片、感应元件及线束的传感器头部安装至车身对应的位置。作为一个连接部件,对法兰的强度要求还是蛮大的,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法兰尚存在一些技术缺陷。
如图1所示,现有产品中的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头部11及法兰12,其中传感器头部11包括壳体110及容置于壳体110的线束112及芯片114,线束112从壳体110中伸出。壳体110与法兰12注塑连接。图1所述的现有技术中,为了加大法兰的强度,传感器头部11连接的法兰增加单加强筋结构。图1中,法兰12包括底盘121、连接环123及设置于底盘121的单加强筋125。单加强筋125连接连接环123及传感器头部11,以从某种程度上起到增加强度的效果。然而,单加强筋结构对增加法兰强度的效果比较弱。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浇口往往设置在图中连接环123附近的A处,由于单加强筋结构,加强筋会设置在中间位置,而注塑时料流会被加强筋引导,直接对传感器头部11的线束112进行冲击,且由于模腔内是空的,线束112容易被冲击变形,甚至可能导致线束漏出。如此一来,因线束漏出导致的产品废品率较高,提高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其具有加强法兰结构,且避免线束漏出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感器,其包括传感器头部及与其连接的法兰。所述法兰包括连接环、底盘及至少两个加强筋,传感器头部与法兰结构的底盘注塑连接,所述连接环与传感器头部并列设置于底盘上,所述至少两个加强筋设置于连接环与传感器头部之间的底盘上,且相邻两个加强筋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传感器头部包括壳体及容置于壳体内并从中伸出的线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至少两个加强筋位于线束两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与传感器头部壳体的连接位置间隔一定距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至少两个加强筋沿从连接环到传感器头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至少两个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线束在传感器头部壳体内部的位置均不在一条直线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至少两个加强筋在底盘上的延伸线与线束位于底盘所在平面的位置不重叠。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的两端连接连接环与传感器头部的壳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至传感器头部的壳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至法兰的连接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法兰的强度;避免了注塑时料流对线束的直接冲击导致线束漏出;减少了因线束漏出导致的产品废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感器的透视图;及
图3是图2所示传感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头部21及法兰22,其中传感器头部21包括壳体210及容置于壳体210的线束212及电子元件214,线束212从壳体210中伸出。壳体210与法兰22注塑连接。法兰22包括底盘221及设置于底盘221的连接环223和至少两个加强筋225。本实施例中,加强筋225为两个,两个加强筋在图2及图3中标示为2251和225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25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