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双燃料发动机的限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4111.3 | 申请日: | 2015-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7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S·J·宾;D·H·吉普森;S·马哈茂德;D·R·科尔德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特彼勒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30 | 分类号: | F02D41/3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美国伊利诺伊州***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燃料 发动机 限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限流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双燃料发动机的限流系统。
背景技术
双燃料发动机在现有技术中是众所周知的。双燃料发动机通常由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提供动力。单个喷射器选择性地将液体燃料和/或气体燃料喷射到发动机汽缸中。喷射器在工作期间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故障。这些故障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汽缸中燃料供给过度。
通常提供限流阀以防止发动机汽缸中液体燃料的供给过度。由于气体燃料与液态燃料之间存在差异,因而这种限流阀可能不适于与气体燃料一起使用。例如,液体燃料为限流阀的各部件提供润滑。然而,气体燃料可能不会提供这种润滑。因此,限流阀的各部件可能会经受更多的磨损。此外,由于在关闭后的限流阀的下游会残留一定量气体燃料,因此气体燃料的压缩性可导致发动机汽缸内的一个或多个燃料供给过度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燃料发动机的限流系统。该限流系统包括第一阀,该第一阀配置成基于该第一阀上的压差来调节从其中通过的液体燃料的流动。限流系统还包括第二阀。该第二阀包括配置成接收气体燃料的吸入管道。阀室包括吸入端和位于该吸入端远侧的排出端。阀室在吸入端处与吸入管道流体连通。第二阀还包括固定地设置在阀室的排出端处的阀座。阀座包括穿过阀座延伸的通道。第二阀包括与阀座的通道流体连通的排放管道。第二阀还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阀室内的阀体。阀体包括穿过阀体延伸的控制孔口。控制孔口配置成基于吸入管道与排放管道之间的压差来调节阀体在阀室的吸入端与排出端之间的位置。阀体还包括在其外表面上限定的凹槽。凹槽配置成调节气体燃料在阀体周围的流动模式。第二阀还包括设置于阀座与阀体之间的弹簧构件。弹簧构件配置成将阀体朝向阀室的吸入端偏置。阀体配置成响应于吸入管道与排放管道之间的第一预设压差而抵靠阀座,从而防止气体燃料在阀室与阀座的通道之间流动。阀体还配置成响应于吸入管道与排放管道之间的第二预设压差而抵靠阀室的吸入端,从而防止气体燃料在阀室与吸入管道之间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防止汽缸的燃料过度供给。
通过以下说明和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双燃料发动机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限流系统的套筒轴的透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限流系统的剖视图;以及
图4、图5和图6是描绘了图3的限流系统的各种工作模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指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参照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性双燃料发动机100的示意图。发动机100可以用于各种应用,例如但不限于采矿、建筑、农业、运输、发电、海上应用等。此外,发动机100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机器提供动力,例如轮式装载机、挖掘机、自动倾卸车、机车、海船、发电机等。
如图1所示,发动机100包括向设置在发动机机体105中的多个汽缸104供应燃料的双燃料轨系统102。双燃料轨系统102包括用于所述多个汽缸104中的每一个的喷射器106。电子控制模块(ECM)107可以调节喷射器106中的每个。在一个实施例中,喷射器106可以包括液体燃料控制阀(未示出)和气体燃料控制阀(未示出),以分别调节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向各自汽缸104的流动。液体燃料控制阀和气体燃料控制阀可以是由ECM107控制的电磁致动阀。可以构想的是,在任何给定时间,发动机100可以仅使用液体燃料、或仅使用气体燃料或使用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任意组合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喷射器106也可包括液体燃料止回阀(未示出)和气体燃料止回阀(未示出),以基于汽缸104是否正在分别供应有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而选择性地阻止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流动。例如,当喷射器106向汽缸104内喷射气体燃料时,气体燃料止回阀可以打开。此外,当喷射器106不向汽缸104供应气体燃料时,气体燃料止回阀可以关闭以防止气体燃料流向喷射器1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特彼勒公司,未经卡特彼勒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4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