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静电底部采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9093.8 | 申请日: | 2015-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21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鹏;孙立富;刘全桢;宫宏;孟鹤;李亮亮;张云朋;刘娟;胡海燕;张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底部 采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静电底部采样器。
技术背景
成品油油罐车在装油后及卸油前一般都需要进行底部采样操作,以人工确定油品质量。CN201220107033.2涉及一种油罐底部油液采样器,包括器身、上盖、防静电提绳、密封装置及配重底托;所述器身的上端与所述上盖相连接,下端与所述配重底托相连接;所述防静电提绳与所述上盖相连接;所述器身内设有密封装置。
相关标准规定采样器具上的采样绳应该使用防静电绳,但对采样器具本身却没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油库及加油站工作人员一般采用铜制采样器具,以避免碰撞火花的产生。但实际上,如果操作人员本身携带静电,那么当他用手接触采样器时,很可能与采样器间静电放电,从而引发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底部采样器本身不具有防静电的特征,提供一种新的防静电底部采样器。该底部采样器具有结构简单、可防静电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静电底部采样器,包括管体(1)、锥形塞(2)、进样口(3)、提手(4)、防静电采样绳(5)、采样绳压接口(6)、跨接线(7),其特征在于管体(1)底部设有进样口(3),顶部与锥形塞(2)相连,提手(4)与管体(1)上部相连,防静电采样绳(5)与提手(4)通过采样绳压接口(6)压接,跨接线(7)两端分别与管体(1)、提手(4)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采样绳压接口(6)以螺栓将防静电采样绳(5)与提手(4)压接。
本实用新型的防静电底部采样器能有效避免人体与采样器具间的静电放电,结构简单,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采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为管体,2为锥形塞,3为进样口,4为提手,5为防静电采样绳,6为采样绳压接口,7为跨接线。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防静电底部采样器,包括管体(1),锥形塞(2),进样口(3),提手(4),防静电采样绳(5),采样绳压接口(6)、跨接线(7);管体(1)底部设有进样口(3),顶部与锥形塞(2)相连,提手(4)与管体(1)上部相连,防静电采样绳(5)与提手(4)通过采样绳压接口(6)压接,跨接线(7)两端分别与管体(1)、提手(4)相连。管体(1)、锥形塞(2)、进样口(3)、提手(4)、跨接线(7)采用的是防静电塑料,避免采样器采样过程中与人体等其他物体间静电放电;采样绳压接口(6)保证了防静电采样绳(5)与提手(4)之间紧密接触;跨接线(7)保证了管体(1)与提手(4)之间紧密接触;采样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能通过采样绳良好泄放。采样绳压接口(6)以螺栓将防静电采样绳(5)与塑料提手(4)压接。
管体(1)、锥形塞(2)、进样口(3)、提手(4)、跨接线(7)是在塑料中掺入导电云母粉,使外壳的体积电阻率介于107-108Ω·m之间。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条件,所不同的是管体(1)、锥形塞(2)、进样口(3)、提手(4)、跨接线(7),是在塑料中掺入金属氧化物,使外壳的体积电阻率介于107-108Ω·m之间。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条件,所不同的是管体(1)、锥形塞(2)、进样口(3)、提手(4)、跨接线(7),是在塑料中掺入石墨,使外壳的体积电阻率介于107-108Ω·m之间。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条件,所不同的是管体(1)、锥形塞(2)、进样口(3)、提手(4)、跨接线(7),是在塑料中掺入导电云母粉,使外壳的体积电阻率介于106-107Ω·m之间。
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专利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90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