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挖钻机动力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0610.3 | 申请日: | 2015-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7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王明燕;周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1/00 | 分类号: | E21B4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21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机 动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挖钻机动力舱结构,属于旋挖钻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旋挖钻机工况恶劣,发动机及液压系统需要高效冷却以保证整机处在合理热状态,但旋挖钻机在非行驶状态下作业,且动力舱结构紧凑,空间相对封闭,空气流道阻力大,流经散热器的热风不能顺畅排出动力舱外,在舱内形成涡流,导致舱内温度及压力不断升高,从而引起风扇风量减小、热风回流等问题,使冷却系统效率降低,严重影响整机工作性能。
现有旋挖钻机动力舱结构,如图1、2所示,动力舱通过隔板1将发动机2与空气滤清器3、液压泵4分别密封在两个舱室内,设置有发动机的前舱,冷却空气通过前格栅5进入前舱,发动机2产生的热量通过前舱顶板6、底板7上的开孔排出。设置有空气滤清器3、液压泵4的后舱,热量通过后格栅8排出。
现有技术中,隔板将动力舱分隔为前舱、后舱,热风无法直接贯通,顺畅地排出,使舱内温度及压力升高,导致冷却系统效率降低;如图3所示,前舱顶板6开孔位置不合理,不利于热风排出及发动机的防护。
实用新型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挖钻机动力舱结构。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旋挖钻机动力舱结构,包括舱体、发动机、空气滤清器、消声器、液压油泵,还包括液压油泵隔离舱,所述舱体前部设置有发动机,舱体后部设置有液压油泵隔离舱,所述液压油泵隔离舱内设置有液压油泵;所述舱体顶部前端设置有消声器,所述舱体顶部后端设置有空气滤清器;所述舱体顶部设置有顶板,舱体前端设置有前格栅,舱体后端设置有后格栅。
所述液压油泵隔离舱设置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液压油泵隔离舱前面与侧面均设置有通孔,液压油泵通过前面通孔与发动机相连接,液压油泵通过侧面通孔与进油管相连接,所述开口面位置与后格栅相对。
所述液压油泵隔离舱外表面设置有隔热棉,防止发动机排出热量影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顶板上设置有U型结构排风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挖钻机动力舱结构,可将动力舱的热量高效排出舱外,且增强了发动机顶部防护,同时将液压油泵与发电机相隔离,使其不受发动机热量影响,提高冷却系统工作效率,提升整车工作性能。本设计结构简易,成本低廉,容易实施。采用材料价格低廉,技术方案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动力舱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动力舱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动力舱的顶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力舱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压油泵隔离舱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液压油泵隔离舱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顶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4、5所示,一种旋挖钻机动力舱结构,包括舱体11、发动机12、空气滤清器13、消声器14、液压油泵15,还包括液压油泵隔离舱16,所述舱体11前部设置有发动机12,舱体11后部设置有液压油泵隔离舱16,所述液压油泵隔离舱16内设置有液压油泵15;所述舱体11顶部前端设置有消声器14,所述舱体11顶部后端设置有空气滤清器13;所述舱体11顶部设置有顶板17,舱体11前端设置有前格栅18,舱体后端设置有后格栅19。
如图6所示,所述液压油泵隔离舱16设置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液压油泵隔离舱16前面与侧面均设置有通孔,液压油泵15通过前面通孔与发动机12相连接,液压油泵15通过侧面通孔与进油管相连接,所述开口面位置与后格栅19相对。
如图7所示,所述顶板17上设置有U型结构排风口,所述U型结构排风口靠近消声器14的一端开四排孔,顶板17两侧分别开两列孔,顶盖中间区域未开孔。另外,靠近空气滤清器13的一端侧面开一排孔。开孔位置与风扇出风方向基本一致,有利于热量排出舱体,防止发动机受雨水、杂物损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06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回流装置
- 下一篇:用于地质钻孔孔内坠落物的打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