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防磨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5164.5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4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亦斌;金雷;何品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8 | 分类号: | F23C10/18;F23M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1103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循环 流化床 磨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化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防磨损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循环流化床的内循环作用,炉膛四周的气流是向下的,在防磨耐火层与水冷壁交界处,理想状态是把防磨耐火层做成一个向上的角度(图1),来解决缓冲气流的冲击问题。但在实际施工中,很难做到理想状态。不是造成尖角部分耐火料脱落现象(图2),就是会造成尖角与水冷管壁之间形成缝隙现象(图3)。上述2中现象会造成局部湍流强烈,夹杂着固体颗粒,对水冷壁管起到了刨削的作用。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内与烧劣质煤为主的炉膛内,固体小颗粒更加多,磨损更加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防磨损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防磨损装置,由水冷壁管、积灰层,耐磨耐火层和抓钉构成,所述耐磨耐火层通过抓钉与水冷壁管形成角度区域并固定连接,所述角度区域由积灰填充形成积灰层。
优选地,所述耐磨耐火层与水冷壁管形成角度区域的角度为锐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利用细灰具有的流动性,对气流起到了很大的缓冲作用,将交界面处放满细灰,气流贴壁向下,碰到细灰,局部磨损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大减轻了局部的湍流。
(2)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炉膛气流是个动态变化的,灰不断被吹散,两边的灰又会不断补充进来,最终达成一个动态平衡;由于细灰的存在,交界面也是动态的、不断的变化的,交界面不再是条线,而是一个面了;这也是同时稀释了局部的线状磨损量。
(3)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效果显著,成本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理想结构示意图;
图2为尖角部分耐火料脱落现象示意图;
图3为尖角与水冷管壁之间形成缝隙现象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例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过程。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中。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3、4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防磨损装置,由水冷壁管1、积灰层2,耐磨耐火层4和抓钉3构成,所述耐磨耐火层4通过抓钉3与水冷壁管1形成角度区域并固定连接,所述角度区域由积灰填充形成积灰层2。
进一步地,所述耐磨耐火层4与水冷壁管1形成角度区域的角度为锐角。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细灰具有流动性,对气流起到了很大的缓冲作用,将交界面处放满细灰,气流贴壁向下,碰到细灰,局部磨损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大减轻了局部的湍流。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炉膛气流是个动态变化的,灰不断被吹散,两边的灰又会不断补充进来,最终达成一个动态平衡;由于细灰的存在,交界面也是动态的、不断的变化的,交界面不再是条线,而是一个面了;这也是同时稀释了局部的线状磨损量。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效果显著,成本低。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且原理易懂,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51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温度控制方法以及等离子体处理系统
- 下一篇:先导式3位置切换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