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结构住宅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与结构梁的加强连接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6506.5 | 申请日: | 2015-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0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苗冬梅;马荣全;梁建军;董继勇;冯国军;孙学峰;王浩;葛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58 | 分类号: | E04B2/58;E04B2/6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 住宅 格构式 钢管 组合 结构 加强 连接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强连接构造,具体涉及一种钢结构住宅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与结构梁的加强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在我国传统粗放型住宅建设模式下,住宅建设对人工依赖程度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住宅产业化和绿色住宅建筑的倒逼机制。同时,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未来很长时间内钢材价格将在低位徘徊。因而,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应运而生。
具体地,如图7至图8,在钢结构住宅的不同墙体的位置,由于其结构柱1'的横截面尺寸较大,结构梁或墙体90的交接处会有一个柱体的角0'伸入房间内,从而破坏了室内空间的整体性和适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钢结构住宅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与结构梁的加强连接构造,完善与住宅钢结构相匹配的性能要求和构造规定,以解决现有住宅建筑内柱体破坏室内空间整体性和适用性的问题,提高墙体与结构梁的连接强度,以符合产业化要求的墙体连接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钢结构住宅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与结构梁的加强连接构造,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包括相互连接的多道暗墙,多道暗墙分别自连接点沿不同方向的结构梁延伸,结构梁连接于暗墙的端部,结构梁与暗墙之间设有翼缘加强板,每道暗墙包括:
节点柱,位于暗墙的端部;
连接梁,连接于相邻节点柱之间,连接梁与节点柱之间设有翼缘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钢结构住宅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与结构梁的加强连接构造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节点柱与连接梁形成暗墙,通过多道暗墙的相互连接形成桁架结构,通过翼缘加强板增强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以替代现有的结构柱直接与梁进行连接的形式,在满足梁柱连接节点位置的强度要求的同时,又可以避免结构柱凸出于室内。
优选地,连接梁包括位于不同高度的至少第一连接梁以及第二连接梁,第一连接梁以及第二连接梁分别连接于相邻节点柱之间,第一连接梁与节点柱之间加设有翼缘加强板,第二连接梁与节点柱之间加设有翼缘加强板,每道暗墙还包括斜支撑,斜支撑包括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梁与节点柱的交点,第二连接端连接于第二连接梁与节点柱的交点。
优选地,沿第一连接梁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沿节点柱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延长交汇于第一中心点;沿第二连接梁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沿节点柱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延长交汇于第二中心点;沿斜支撑长度方向的中心线自第一连接端延长交汇于第一中心点;沿斜支撑长度方向的中心线自第二连接端延长交汇于第二中心点。
优选地,斜支撑具有多个,位于不同高度的相邻两个斜支撑相互平行。
优选地,斜支撑具有多个,位于不同高度的相邻两个斜支撑相互交叉。
优选地,节点柱为方形钢管柱且内部浇筑混凝土,连接梁以及结构梁为工字梁,翼缘加强板呈梯形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板端以及第二板端,第一板端固设于结构梁或连接梁的翼缘板上,第二板端与节点柱固接。
优选地,暗墙具有两道或者三道,进而分别连接形成L形、T形或Z形的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结构住宅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与结构梁的加强连接构造中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对应于图1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对应于图2中A)A截面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对应于图3另一种形式斜支撑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对应于图2的实施例二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对应于图2的实施例三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现有住宅建筑转角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现有住宅建筑边墙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结构住宅格构式钢管柱组合墙与结构梁的加强连接构造中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为对应于图1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65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