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墙体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8479.5 | 申请日: | 2015-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9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光林;赵卫强;赵纪国;赵鹏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光林 |
主分类号: | E04C1/40 | 分类号: | E04C1/4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刘坤 |
地址: | 4536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钢筋混凝土 空心 墙体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心墙体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增长,地球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成了人类面对的严峻挑战。其中建筑行业就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行业。
在建筑行业,需要使用大量烧结砖或免烧砖来砌建墙体。而粘土资料有限,烧结砖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大烧结能耗,污染环境,而且占用了耕地资源、破坏了植被。免烧结砖虽然能利用炉渣、煤矸石等废弃资源循环使用减少资源浪费。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建筑劳动强度大,砌砖后还要找平、粉刷等墙面处理,建筑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房屋拆迁后,墙体材料回收难度大、成本高,难以重复利用,既是一种浪费,还会造成建筑垃圾污染。
因此包括墙体材料在内的建筑节能技术成为研发热点,空心墙体模块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诞生的是各种烧结或非烧结的空心砖,其体积较普通烧结砖大,并具有空心结构。具有重量轻、砌砖快等优势。但仅仅是改进和优化,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砌砖工艺和方式。
CN101016754B公开的技术中有了较大的改进,利用高度与建筑物层高接近的大尺寸钢筋混凝土的空心预制墙体模块和立柱、圈梁、预制楼板连接构成建筑物。各构件之间通过梁或立柱上的锚栓钢筋插入相邻构建的空心部,然后填充混凝土实现梁、柱对墙、板的拉结和连接。这样的技术中施工速度可以显著加快。但这样施工的建筑物仅仅通过梁、柱的拉结作用连接,建筑整体性不足,抗震能力差。并且连接点过多,连接施工不便。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该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其技术成果公开在CN201883529U中。该技术将立柱、横梁也制作为与墙体模块类似结构的预制件。并且在各构件内部设置纵横交错的孔,构件之间通过这些孔插入附加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并且楼板搭接在圈梁和墙体上,增强连接的强度和整体性。该技术采用了空心墙体模块的技术优势,并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抗震强度。但这样无疑也同时增加了加工墙体模块和建筑施工的难度。并且该技术实际上取消了圈梁的结构,其整体性较前一技术的高低难以预料,难以保证。
并且上述两种主流的现有技术中,利用预制空心墙体模块构建建筑时都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支模,现浇部分需要一定的养护时间,建筑效率仍然较低。另外墙块上内墙部分和外墙部分均采用单层空心通孔的设计,这样虽然保证了模块整体性,但模块内部密度变化不足,保温、隔热、降噪的性能低。
为解决该缺陷,现有技术中出现了空心墙体模块采用两侧模板,中间放置夹层,最后再压合的结构。其中夹层上具有均匀或不均匀的多个孔隙结构;这样虽然能改善保温、隔热、降噪效果,但是压合工艺导致模块整体性差;且因为没有设置预制钢筋龙骨,模块整体结构性能都较低,使用范围有局限性,不适合高层建筑;加工工序也复杂,加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墙体模块,该模块在保证模块整体性的同时能显著提高建筑保温、隔热、降噪性能,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墙体模块,所述的模块呈T形或L形或十字形或一字形,由钢筋龙骨与混凝土预制成型,所述模块上均匀预制有沿竖向贯通模块的通孔,所述模块处于外墙的部分,所述通孔由模块内墙一侧向外墙一侧设置至少二层;所述模块处于内墙的部分,所述通孔设置至少一层。
优选的是,所述通孔为四边形柱体,通孔上一组相对的通孔壁与模块表面平行,另一组相对的通孔壁与模块表面垂直。
优选的是,所述模块上端通孔之间的棱部设置为尖顶。
优选的是,所述T形或L形或十字形模块上的角界处具有安放柱子钢筋的大尺寸通孔。
优选的是,所述模块上平行于模块表面的通孔壁内向模块侧面伸出横向钢筋,此钢筋与模块预制一体。
优选的是,所述的T形或L形墙块的角界处预制有挑梁。
优选的是,所述挑梁呈槽口朝上的凹槽形,挑梁槽宽方向的两个侧壁与楼板底面等高,或者两个侧壁中一个与楼板底面等高、另一个与楼板上表面等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
1、所述模块外墙的部分设置至少二层的通孔,模块的内部支撑点增加,使建筑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抗压抗剪性能显著提高;孔壁和通孔的多次交替导致了模块内部密度多次变化,进一步阻断了热量,声音在墙体内部的传播路径,提高了建筑的保温、隔热、降噪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光林,未经赵光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84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