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薄膜拉伸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24140.6 | 申请日: | 201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1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黄仕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9C55/06 | 分类号: | B29C5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膜 拉伸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伸结构,尤其是一种薄膜拉伸机构。
背景技术
薄膜拉伸装置主要分为纵向拉伸机构和横向拉伸机构,其中纵向拉伸机构是对进行纵向拉伸的薄膜进行拉伸,但由于薄膜拉伸时,会因为薄膜两端拉伸的力量和速度的影响,导致薄膜拉伸时容易发生破膜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易破膜的薄膜拉伸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薄膜拉伸机构,主要包括主体、主动滚轮、驱动件、从动滚轮、软性滚轮和张力感应器,主体的上边缘处设有一排若干个等间距排布的从动滚轮,主体的下边缘处设有一排若干个等间距排布的主动滚轮,上下各个从动滚轮与主动滚轮之间相互错位间隔对应,每个主动滚轮上均设有一个驱动件,每个主动滚轮的下方对应一个软性滚轮,每个软性滚轮上设有气压缸,薄膜呈S行缠绕与主动滚轮与从动滚轮之间,薄膜从主动滚轮与软性滚轮之间的间隙内穿过,每个从动滚轮上设有张力感应器。
所述主动滚轮和从动滚轮的中间部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
所述驱动件为电机。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使薄膜从入料方向往出料方向拉伸时,利用主动滚轮控制薄膜经过从动滚轮的速度,而产生滚动拉伸的力量使薄膜产生张力,并由张力感应器测量薄膜的张力,可以实时调整主动滚轮的转速,控制薄膜的张力,从而避免在生产过程中的破膜,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动滚轮和软性滚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主体1,驱动件2,薄膜3,气压缸4,从动滚轮5,主动滚轮6,软性滚轮7,张力感应器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这种薄膜拉伸机构,主要包括主体1、主动滚轮6、驱动件2、从动滚轮5、软性滚轮7和张力感应器8,主体1的上边缘处设有一排若干个等间距排布的从动滚轮5,主体1的下边缘处设有一排若干个等间距排布的主动滚轮6,上下各个从动滚轮5与主动滚轮6之间相互错位间隔对应,即第一个和第二个主动滚轮6之间的间隙上方为第一个从动滚轮6,以此类推,主动滚轮6之间的间距与从动滚轮5之间的间距相同,每个主动滚轮6上均设有一个驱动件2,驱动件2为电机,如:驱动电机、调速电机或伺服电机。每个主动滚轮6的下方对应一个软性滚轮7,每个软性滚轮7上设有气压缸4,气压缸4为双导杆气压缸或三轴导杆气压缸,用以调节主动滚轮6与软性滚轮7之间的间隙距离,薄膜3呈S行缠绕与主动滚轮6与从动滚轮5之间,薄膜3从主动滚轮6与软性滚轮7之间的间隙内穿过,每个从动滚轮5上设有张力感应器8。薄膜3的材质为聚丙烯、聚乙烯、聚酰胺或聚四氯乙烯。
薄膜3由入料方向进入,从第一个主动滚轮6与第一个软性滚轮7之间的间隙穿过向上纵向拉伸并绕过第一个从动滚轮5上方后,再向下拉伸进入第二个主动滚轮6与第二个软性滚轮7之间,接着薄膜3从第二个主动滚轮6与第二个软性滚轮7之间的间隙穿过向上纵向拉伸并绕过第二个从动滚轮5上方后,再向下拉伸进入第三个主动滚轮6与第三个软性滚轮7之间,以此S形的连续缠绕拉伸的方式,使薄膜3最后从最后一个主动滚轮6与软性滚轮7之间往出料方向送出。
本实用新型利用驱动件2控制主动滚轮6的转动速度,而产生滚动拉伸的力量带动薄膜3,并通过滚轮拉伸的力量以及气压缸4控制软性滚轮7与主动滚轮6之间的间隙,使薄膜3在从动滚轮5处产生张力,例如,由第二个主动滚轮6控制薄膜经过第二个主动滚轮6的速度,而第三个主动滚轮6则是控制薄膜3通过第三个主动滚轮6的速度,因此,当薄膜3经过第二个从动滚轮5时,通过气压缸4带动第二个软性滚轮7而使第二个主动滚轮6与第二个软性滚轮7之间的间隙缩小,进而压迫薄膜3,同时再利用第二个主动滚轮6与第三个主动滚轮6之间的转速不同,使薄膜3在第二个从动滚轮5处受到第二个主动滚轮6与第三个主动滚轮6两端拉伸而产生张力。
当张力感应器8感应到某一处薄膜3的张力不足时,控制其所在的从动滚轮5向入料方向的前一个主动滚轮6的驱动件2,使该主动滚轮6的转速改变,并控制气压缸4改变软性滚轮7与主动滚轮6之间的间隙,通过此方法增加薄膜3的张力,避免出现破膜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241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脉冲快速熔接装置
- 下一篇:电动车电池保温箱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