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氰化浸出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1280.4 | 申请日: | 2015-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3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朱艳飞;高文武;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中林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3/02 | 分类号: | C22B3/02;C22B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巴晓艳 |
地址: | 650051 云南省昆明市人***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氰化 浸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业和冶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化学选矿和湿法冶金中使用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氰化浸出金装置。
背景技术
氰化浸出提取黄金是主要的生产黄金方法。搅拌氰化浸出是指将磨细的物料和氰化浸出剂置于浸出搅拌槽中,在搅拌和充气的条件下完成浸出的过程。金在氰化浸出搅拌槽中溶解的电化学反应为:
4Au+8CN-+O2+2H2O=4Au(CN)2-+4OH-
氰化物和氧的浓度是决定金溶解速度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目前,氰化浸出槽主要分为三类:机械搅拌氰化浸出槽、空气搅拌氰化浸出槽、空气和机械联合搅拌浸出槽。我国黄金矿山所用的氰化浸出搅拌槽绝大部分是机械搅拌浸出槽,这种氰化浸出搅拌槽是在矿用搅拌槽的基础上稍加改造而成的,主要是在矿浆搅拌槽的周边插入充气管或通过搅拌空心轴向槽内充气,机械搅拌浸出槽只有当搅拌桨高速旋转才能产生负压并吸气,所以吸气量会受到转速的限制。实践表明,机械搅拌浸出槽的吸气量不能满足金的电化学反应耗氧和吸附耗氧量,浸出过程始终处于氧供给饥饿状态。在机械搅拌浸出槽中,叶轮的转向和浸出槽底部的形状对优化供氧方式也有一定影响,传统搅拌浸出槽底部易形成死区,不利于氰化浸出。
空气搅拌浸出槽虽然可使矿浆中的含氧量接近饱和值,但是占用空间大、投资大、动力消耗也较大,适用于需要强烈搅拌和充气量大的氰化浸出。
搅拌搅拌槽中空气的充入改变了局部矿浆的比重,增加了机械搅拌的动力消耗,让大量的动力损失于形成矿浆涡流和机械磨损之中,所以能效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氰化浸出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浸出槽、供氧搅拌组件和浸出组件,所述供氧搅拌组件包括供氧搅拌棒和供氧环,所述供氧搅拌棒位于浸出槽内,上端连接输氧管,下端与所述浸出组件相连,所述供氧环环固在所述供氧搅拌棒上,并与所述供氧搅拌棒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供氧环为空心环,所述供氧环定间隔的环固在所述供氧搅拌棒的中部,并与所述供氧搅拌棒相连,所述供氧环上设有多个送气孔,所述送气孔表面为防水透气膜;
进一步地,所述供氧搅拌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5)与所述供氧搅拌棒上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浸出组件包括浸出隔层、第一浸出层、出料隔层和第二浸出层,所述第一浸出层于所述浸出隔层下方,所述第二浸出层位于所述第一浸出层下方,所述出料隔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浸出层和第二浸出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浸出隔层位于所述供氧搅拌棒下方,并固定连接所述供氧搅拌棒,所述浸出隔层上设有多个贯穿浸出隔层的浸出通孔,所述浸出通孔上下两端均设有可调节板;
进一步地,所述浸出槽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相同进料口和两个相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浸出槽的三分之一高度位置,所述出料口位于浸出槽底部并与所述第二浸出层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反应氰化物进行反应,大幅提高了浸出效率,对浸出过程中降低了损失的能耗,并可以进行二次浸出,提高浸出金矿的纯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相反,本实用新型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下面为本实用新型的举出最佳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浸出金装置的结构图。所述装置包括浸出槽1、供氧搅拌组件、和浸出组件。
所述浸出槽1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相同进料口11(12)和两个相同出料口13(14),所述进料口11(12)设置在浸出槽1的三分之一高度位置,所述出料口13(14)位于浸出槽1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中林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云南中林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12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