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飞虱养虫笼以及一种稻飞虱养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2873.2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6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洪凡;梁玉勇;程正新;杨迎青;李宝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23K10/30;A01G1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3302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飞虱养虫笼 以及 养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飞虱养虫笼和一种稻飞虱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稻飞虱对日本水稻的危害已有数百年历史,日本人对稻飞虱的研究也超过了一个世纪,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热带稻区为治理稻飞虱也已努力了近40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稻飞虱逐渐发展成为亚洲水稻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几乎均有分布。随着稻飞虱危害的加重,人们也在不断地加强对稻飞虱的研究。
为了对稻飞虱进行研究,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选用新鲜的稻苗作为饲养殖株,将稻飞虱和稻苗放入到同一空间内,即养虫笼中,让稻飞虱自行成长,从而人工培育稻飞虱。中国专利CN103782968A公开了一种稻飞虱的饲养笼,其包括笼体和育苗盘,所述笼体是由多块亚克力板制作而成的箱形结构,所述笼体正面上下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的笼门,所述笼门为插板,笼体正面设置有与相应插板横向插接配合的插槽,笼体背面设置有防虫网,笼体内的底部和顶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分别用于安放相应育苗盘的卡槽结构,育苗盘内设置有用于固定吸水纸的铁线框。众所周知水稻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和光照,而这种养虫笼的主体由亚克力板制成,其围成较大空间需要的成本较高;同时,这种养虫笼中,防虫网起到透气和透光的作用,防虫网需要镶嵌、覆盖在亚力克板上的开口处,也即是说这种养虫笼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首先在亚力克板上加工出开口,然后再将防虫网固定设置在开口处,使其加工过程也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养虫笼制作成本高和加工过程繁琐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制作成本低廉、加工过程简单的稻飞虱养虫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稻飞虱养虫笼,包括:骨架,和包覆在骨架上的透光/透气材料,在所述透光/透气材料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可打开或关闭的开口。
作为优选,所述透光/透气材料为尼龙网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透光/透气材料形成缺底面的矩形罩体,其尺寸略大于所述骨架,以套设在骨架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透光/透气材料内的隔离门,所述隔离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可打开或关闭的开口。
作为优选,所述隔离门为矩形尼龙网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尼龙网为40目。
作为优选,所述可打开或关闭的开口为拉链。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稻飞虱养殖系统,包括上述的稻飞虱养虫笼,在所述稻飞虱养虫笼内区域种植有适于饲养稻飞虱的植株。
作为优选,所述植株为水稻。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种植水稻的水泥槽,所述稻飞虱养虫笼设置在所述水泥槽边角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飞虱养虫笼中,养虫笼由骨架和透光/透气材料构成,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亚力克养虫笼来说显然具备制作成本更低的优点,同时制作起来也更为容易。
2、本实用新型的稻飞虱养虫笼中,在透光/透气材料中还设置有隔离门,这样在实际使用时,隔离门的一侧区域用于养殖稻飞虱,当一侧的稻苗死亡后,可直接将隔离门上的开口打开,稻飞虱将自行飞入隔离门的另一侧区域,此时工作人员可对死亡的稻苗进行补种处理;相比于以往在稻苗被稻飞虱危害死亡后需要将稻飞虱从一个养虫笼中引导进入另一个养虫笼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稻飞虱养虫笼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骨架;2-透光/透气材料;11-开口;21-隔离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28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