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介质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4888.2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4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家兵;尚吉永;王敏;蔡强;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3/04 | 分类号: | F04D13/04;F01C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5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质 输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介质输送系统,特别是一种在被输送介质的液位低于地面的情况下进行介质输送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被输送介质的液位低于地平面时的解决方案往往采用离心泵、离心自吸泵、液下泵、潜污泵、齿轮泵、螺杆泵等泵体进行输送,但是这些方案均存在不足,比如:离心泵、自吸离心泵、齿轮泵、螺杆泵的吸程均小于7米;
离心泵存在启动时需要灌泵,操作麻烦;自吸离心泵由于刚启动时不能立即上压,长期运行自吸能力逐渐变弱,使用寿命短;齿轮泵、螺杆泵运行噪音大;液下泵由于长轴的原因运行时本体振动大,同时泵体必须安装在被输送介质上方,使得轴较长,增加了制造难度,且运行时振动越大,同时安装固定和维修都比较困难;潜污泵由于电机与泵体连体,电机运行时需要潜入被输送介质中,使得电机和电缆的使用寿命受到介质的温度、酸碱度等影响,容易造成使用寿命缩短,同时还具有扬程不高的弊病。
随着被输送介质的液面低于地表面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由于要求吸程比较高,同时介质温度高、介质杂质含量高的恶劣环境,以上所述现有的技术方案均不能改善这些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吸程较大、可承受的被输送介质的温度较高、介质含有杂质较多、介质酸碱含量较高的介质输送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介质输送系统,包括:位于地下的被输送介质容器、介质输送泵、缓冲罐、高压多级离心泵、循环管道及输出管道,其中:介质输送泵具有动力机构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与高压多级离心泵和缓冲罐通过循环管道连接成一个封闭回路,缓冲罐及管道内填充有润滑油,高压多级离心泵对润滑油做功使润滑油在管道内流动,润滑油对传动机构做功使其带动动力机构将被输送介质通过输出管道输出。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传动机构为双螺杆机构,动力机构为离心叶轮组件。通过使用双螺杆机构和离心叶轮组件作为传动机构和动力机构将循环管道内高速流动润滑油的动能及势能转化为双螺杆机构旋转的动能,双螺杆机构通过轴带动离心叶轮组件进行转动,输送介质,同时,可根据需要将离心叶轮组件改进为多级离心叶轮组件。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高压多级离心泵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压力检测装置和电流检测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压力检测装置和电流检测装置可监测从高压多级离心泵的输出润滑油的压力及杂质含量。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高压多级离心泵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通过设置第二压力检测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可监测输入高压多级离心泵的润滑油的压力和温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缓冲罐内的输入口的高度高于输出口的高度。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循环管道中润滑油在缓冲罐中进行充分缓冲,并能沉淀杂质,贮存一定量的润滑油。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缓冲罐上设置有液位检测装置,以便实时监测缓冲罐内润滑油的余量。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缓冲罐外壁安装有散热装置,同时地下输送介质容器内的高温介质起到对循环管道保温的作用。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缓冲罐的材质为不锈钢。
作为进一步改进,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介质输送泵安装在被输送介质容器的内部或安装在被输送介质容器的上方。
综上,该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
通过使用高压多级离心泵驱动润滑油使润滑油带动介质输送泵这一创新性设计,大大提高了单一泵体的扬程,通过调整润滑油的流速就可改变介质输送的速率,同时可通过润滑油对介质输送泵进行润滑、散热、清洗、密封和防腐蚀,有效延长了介质输送泵在极端介质条件下的使用寿命,同时维护难度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箭头指向为润滑油和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中,1、被输送介质容器,2、介质输送泵,3、缓冲罐,4、高压多级离心泵,5、循环管道,6、输出管道,301、第一压力检测装置,302、电流检测装置,303、第二压力检测装置,304、温度检测装置,305、液位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48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