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混凝土屋面可调角度光伏安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5355.6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2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尹立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精工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20/22 | 分类号: | H02S20/22;H02S2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混凝土 屋面 可调 角度 伏安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混凝土屋面可调角度光伏安装系统,籍此安装系统,有效降低了光伏系统屋面安装的载荷,且可根据不同季节的要求进行角度调节,增加发电量。
背景技术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对电能的需求远大于西部地区。国家鼓励在屋面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东部地区有大量的工业厂房居民屋顶可以利用作为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载体,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量。混凝土屋面中有很多属于非上人屋面,屋面活荷载设计承载力0.5KN/M2,传统的水泥负重块的固定方式,会大幅度的增加原屋面恒荷载的负担,造成安全隐患。并且东部地区的光照资源条件较差,一般属于三、四类光照地区,发电量大小直接关系到光伏电站的收益,现有的屋面电站大部分是固定角度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与安装角度有直接的关系,太阳能不同季节的入射角度在变化,固定倾角安装光伏组件,无法随季节调节角度,发电量无法得到适量的提高。传统的电动跟踪支架,投入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度大,故障率高,经济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光伏系统屋面安装的载荷,增加发电量的适用于混凝土屋面可调角度光伏安装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适用于混凝土屋面可调角度光伏安装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具有立柱的光伏支架结构,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该光伏支架结构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支墩上,主梁设置在两个立柱之间,该主梁端部和立柱顶部通过滑动轴承连接,该主梁上铺设多个次梁,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该多个次梁上。
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支墩内设有预埋螺栓,所述立柱的一端通过该预埋螺栓固定在该钢筋混凝土支墩上。
所述主梁的端部设置大齿轮,所述立柱与主梁端部的大齿轮对应位置设置小齿轮轴,该小齿轮轴上安装只能径向旋转的小齿轮,该小齿轮与该大齿轮啮合,所述大齿轮上设有螺栓孔。
所述的次梁和主梁之间通过抱箍组件固定。
相邻的太阳能电池板之间具有缝隙,用来泄风,减小风荷载对整个安装系统的力。
所述的小齿轮上设置摇柄。
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混凝土屋面可调角度光伏安装系统,将原来光伏安装系统的立柱固定在具有钢筋的混凝土墩上,立柱顶端设置主梁,主梁端部与立柱之间旋转连接。次梁铺设在主梁上,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次梁上,相邻电池板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用来泄风,减小风荷载对整个安装系统的力,通过摇动设置在立柱上的手柄,将光伏组件转到相应的位置。整个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可根据不同季节的要求进行手动调节角度,增加发电量。光伏组件布置方式为横向布置,根据晶硅组件的特性,阴影的横向遮挡比竖向遮挡对发电量的影响小得多,在早上及傍晚时分,横向布置的组件只有下面一部分被阴影遮挡,还是可以有一定量的发电,在这个层面上,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也提高了发电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视图;
图3a、图3b、图3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板与立柱之间不同角度时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①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1中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3c中④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2中⑤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1-立柱,2-太阳能电池板,3-钢筋混凝土支墩,4-主梁,5-次梁,6-轴承,7-大齿轮,8-小齿轮轴,9-小齿轮,10-摇柄,11-屋面,12-定位螺栓,13-抱箍组件,15-焊接板,16-铝合金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加以描述:
请参见图1、图2以及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混凝土屋面可调角度光伏安装系统,其中立柱1设置在屋面11上的钢筋混凝土支墩3上,主梁4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立柱1上,该主梁4端部和立柱1顶部通过滑动轴承连接,该主梁4上等距离间隔铺设八个次梁5,太阳能电池板2通过铝合金压块16固定在该八个次梁5上次梁5采用冷弯薄壁型钢制成。相邻的太阳能电池板2之间约有2-3厘米的缝隙,以减小风荷载对整个安装系统的力。次梁5和主梁4之间通过抱箍组件13固定,如图6。钢筋混凝土支墩内3设有预埋螺栓,立柱1的底端通过该预埋螺栓固定在该钢筋混凝土支墩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精工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精工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53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