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接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5803.2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92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扈清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扈清民 |
主分类号: | A61F5/451 | 分类号: | A61F5/45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接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医疗、护理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接尿器。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尿失禁、卧床患者或小便不能自理人群,由于排尿困难,需要使用辅助接尿器具,传统的接尿器具是直接使用尿片或将接尿漏斗固定在内裤上,然后通过导尿管直接连接到储尿袋内,其具有如下缺点:
1、尿片需要定时更换,否则容易滋生褥疮等,使用不便。
2、传统的接尿器固定不牢靠,容易松动,佩戴不便,且容易出现漏尿的现象。
3、传统的接尿器无法感知病人的遗尿,不能将尿液自动及时处理,使器官出现感染、发炎等情况,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目前技术的不足,从实际应用出发,提供一种自动接尿器,该接尿器佩戴简单舒适,可自动检测尿液并及时排走,不会出现漏尿等现象,使用方便,有效解决了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接尿器,包括连接裤、漏斗、感应头、连接管、接尿壶,所述连接裤包括腰带和固定绳,所述漏斗固定在固定绳上,所述连接管一端连接接尿壶,另一端通过感应头固定在漏斗内部,所述感应头与漏斗之间通过可拆卸的卡扣结构连接,在接尿壶内设有抽取装置和控制系统,由感应头检测到漏斗内存有尿液时,将信号输送至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控制抽取装置将尿液抽入到接尿壶内。
所述漏斗可拆卸的固定在固定绳上。
所述固定绳为两条,呈X形固定在腰带上,在两根固定绳的结合点处设有圆孔,所述漏斗背面设有一凸头,所述漏斗通过将凸头插入圆孔内实现固定。
所述固定绳为两条,呈X形固定在腰带上,在两根固定绳的结合点处设有开口,还包括一柔软的过渡袋,过渡袋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绳和漏斗的开口处。
所述卡扣结构包括按扣和卡槽,所述按扣设置在感应头上,所述卡槽设置在漏斗一侧。
所述抽取装置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连通连接管。
还包括清洗装置,在接尿壶内设有相互隔离的两个空间,分别用于清洗装置和抽取装置,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水泵和水管,所述水管两端分别连接漏斗和水泵。
所述接尿壶上部一侧设有排液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以往尿片更换不及时容易滋生褥疮、导尿管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尿道炎等问题,通过配备感应头,能与病人遗尿时立即反应,抽走尿液,保持皮肤干爽;同时本实用新型安装、佩戴方便牢靠,不会出现漏尿等现象,大大方便了患者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将漏斗通过背面的凸头和固定绳上的圆孔扣合固定,方便女性的使用。
3、本实用新型将漏斗和固定绳通过柔软的过渡袋连接,方便男性的使用。
4、本实用新型感应头与漏斗之间的卡扣结构方便感应头的安装和拆卸和清理。
5、本实用新型的清洗装置能够有效预防尿道炎等感染性症状。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1中漏斗安装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2中漏斗安装示意图;
附图4为感应头与漏斗连接方式示意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接尿壶;2、抽取装置;3、连接管;4、漏斗;5、固定绳;6、腰带;7、感应头;8、控制系统;9、排液口;10、凸头;11、过渡袋;12、卡槽;13、按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所示,一种自动接尿器,包括连接裤、漏斗4、感应头7、连接管3、接尿壶1,所述连接裤包括腰带6和固定绳5,所述漏斗4固定在固定绳5上,所述连接管3一端连接接尿壶1,另一端通过感应头7固定在漏斗4内部,所述感应头7与漏斗4之间通过可拆卸的卡扣结构连接,在接尿壶1内设有抽取装置2和控制系统8,由感应头7检测到漏斗4内存有尿液时,将信号输送至控制系统8,由控制系统8控制抽取装置2将尿液抽入到接尿壶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扈清民,未经扈清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58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