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基坑降水管井的降水管扶正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7019.5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986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尉篮;带春虎;赵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州市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基坑 降水 管井 扶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降水管井的安装降水管的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管井的降水管扶正器。
背景技术
目前凡带地下室的工程在施工时均需要降水,通常需要对开挖的基坑进行基坑降、排水工作,其是确保基坑顺利开挖的必要保证,降、排水效果直接影响到土方开挖和外运的难度以及现场文明施工管理。采用管井降水是比较普遍的降水方法之一。而在施工中需先钻孔打井,再放入降水管,在放降水管时,保证降水管居中是保证降水井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管道扶正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施工技术手段。
通常降水管井的内径在800mm左右,而降水管的内径在300-400mm,降水管与管井之间通常需要要填充滤料等,为保证降水效果,需要保证降水管与管井之间的同心度较好,所以管井打好后,将降水管下设到管井内时需要对降水管进行扶正,保证降水管与管井之间具有较好的同心度需要通过设备辅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扶正工具是现有技术不具有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的用于基坑降水管井的降水管扶正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管井的降水管扶正器,包括:设置有管孔的水平基座,所述水平基座下发设有若干个竖直同心设置的扶正环,竖直方向相邻两个扶正环间隔一段距离设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扶正环外周还设有一个与其同心的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外径尺寸与所述管井内径尺寸一致,所有扶正环均相对于所述水平基座固定设置,所述扶正环内径尺寸大于所述降水管外径尺寸。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扶正环内径尺寸大于所述降水管外径尺寸3—4c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水平基座下方竖直设有固定杆,所有所述扶正环外壁均沿所述固定杆轴向依次固定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水平基座上的管孔与所述扶正环同心设置,所述管孔孔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管井内径尺寸。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管孔与最下方的扶正环之间的间距大小为:2-4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扶正环内周还设有轴承。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同心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扶正环和定位环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竖直排布的所述扶正环共设有3-4个。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若干个竖直排列的扶正环,可以在降水管下设进入管井内时保证其保持竖直状态,同时也保证降水管与降水管井之间的同心度较好,这样管井内壁与降水管外壁之间填充滤料也会更加均匀,降水效果好。
(2)扶正环之间相互固定连接,使得扶正环之间具备稳固的相对位置关系,扶正作用更好。
(3)定位环与管井内壁齿轮吻合,这样只要将定位环固定在管井内,并且也保证了扶正环与管井之间的同心度。
(4)扶正环内周设置有轴承,保证在降水管下设过程对其旋转更加顺畅,方便安装结节相邻两段降水管时,旋转角度等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放入降水管井内的纵剖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水平基座,2、管孔,3、扶正环,4、定位环,5、固定杆,6、管井,7、降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管井的降水管扶正器,包括:设置有管孔2的水平基座1,水平基座1下发设有若干个竖直同心设置的扶正环3,竖直方向相邻两个扶正环3间隔一段距离设置,至少一个扶正环3外周还设有一个与其同心的定位环4,定位环4外径尺寸与管井6内径尺寸一致,定位环4与管井6内壁齿轮吻合,这样只要将定位环4固定在管井6内,并且也保证了扶正环3与管井6之间的同心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70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砂土回填治理水泥杆上拔结构
- 下一篇:边坡排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