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9456.0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31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龙;尹强;刘玉琦;袁浩;顾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电子 调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发动机的调温器一般以石蜡结构的机械式调温器为主,但随着汽车对油耗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产生了根据汽车发动机的实时状况精确控制水温的电子调温器,它可以降低汽车油耗、减少尾气中CO、HC的排放。
参见图1,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采用调温器与调温器盖集成为一体的结构。电子调温器的推杆中集成有加热单元,称为加热器4;加热器安放在在推杆的尾部,位于蜡包1内,加热器4的顶部安装在调温器盖腔体3内。电子调温器加热器的加热单元受车载ECU控制,ECU根据搜集的整车数据来调整加热单元的供电量,控制蜡包的膨胀程度,从而精确控制阀门的开启和关闭。由于加热器顶部未固定,在阀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受到来自发动机内部不稳定的水流冲击时,会形成使蜡包旋转和上下运动的力,蜡包内部的加热器会跟着蜡包上下运动和旋转,从而使加热器顶部的导线反复弯折疲劳断裂或被加热器口部切断,使电子调温器加热功能失效,无法实现水温的实时精确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能使加热器很好地固定在调温器从而避免加热功能失效,同时不增加调温器的布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包括调温器盖、与调温器盖配合的阀门、与阀门固定连接的蜡包和位于推杆中集成有加热元件的加热器,加热器的上端与调温器盖连接固定,下端插入蜡包中,加热器通过导线设置在调温器盖上的ECU电连接的插头连接;加热器的上端通过衬套与调温器盖连接,衬套嵌入在调温器盖内,与调温器腔体固定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所述加热器的上端法兰盘与衬套法兰盘安装面安装配合;衬套中心有一通孔,底部设置有一环形铜衬套金属翻边;所述衬套金属翻边通过向内变形铆接压在加热器法兰盘上,将加热器固定在调温器腔体内。
进一步,所述衬套金属翻边为环状均匀分布的四段金属翻边结构。
进一步,所述衬套为铜衬套。
进一步,所述加热器上端外围有一密封圈密封安放在铜衬套内的有密封圈安装槽内。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的结构基础上,通过采用一个铜衬套将加热器上部固定在调温器内腔的方式,解决了加热器在工作中上下移动和旋转引起电子调温器加热功能失效的问题。该方案具有结构简单、工艺精巧,对调温器腔体结构影响小,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汽车发动机的电子调温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铜衬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铜衬套的铆接结构P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包括调温器盖、与调温器盖配合的阀门2、与阀门固定连接的蜡包1和位于推杆中集成有加热元件的加热器4,加热器的上端与调温器盖连接固定,下端插入蜡包1中。加热器4的上端通过铜衬套5与调温器盖连接,调温器腔体3的顶部嵌入有铜衬套5。较好的连接方式是加热器4的上端法兰盘41与铜衬套法兰盘安装面53贴合安装。
铜衬套5中心有一通孔,加热器4的导线7通过铜衬套5的中心孔与设置在调温器盖上的ECU电连接的外部插头8连接。
铜衬套5底部设置有一环形铜衬套金属翻边51,加热器上端法兰盘41装进铜衬套5后,垂直于法兰盘安装面53对铜衬套金属翻边51进行挤压。
在铜衬套5中有一个密封圈6的密封圈安装槽52,通过密封圈6保证电子调温器内部密封。
如图4所示,铜衬套金属翻边51为环状均匀分布的四段金属翻边结构。
如图4所示,通过工装保证,使铜衬套金属翻边51向内变形,压在加热器法兰盘41上,这样就可以保证加热器4与腔体3固连为一体。通过该金属翻边变形铆接的方式固定加热器4,就可以保证加热器4在电子调温阀门2开启和关闭过程中不会上下移动和旋转,从而保证导线7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94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