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挂车鞍式牵引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9458.X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1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兵;崔国发;李伟;王宝留;史晓翔;吴爱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龙泉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3/08 | 分类号: | B62D53/08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张云和 |
地址: | 063306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挂车 牵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挂车鞍式牵引座。
背景技术
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运输在货运领域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半挂车是货物交通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而鞍式牵引座是半挂车与牵引车连接的主要部件,是重要的承重及承受动态载荷的部件。由于半挂车的载重量大,运输距离远,路况复杂,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一些重载且路况差的条件下,牵引座的损坏率较高。主要表现在框架结构撕裂、支架轴处损坏、支架开裂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整体负载能力和机械性能强度、延长使用寿命的用于半挂车上的鞍式牵引座。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半挂车鞍式牵引座,包括盘面主体、框架和支架,框架置于盘面主体的内侧面上,框架包括内耳和外耳,内耳和外耳之间设置有M板,内耳和外耳的两端分别与呈平行状设置的前片和后片连接,支架通过支架轴分别与内耳和外耳铰接,M板的宽度增加30~4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通过增加M板的宽度,内耳和外耳间距相应增大,使得框架整体结构性增强,框架受力有效传导至鞍式牵引座盘面主体上,同时也增加了M板受力面积提高承重能力,壳体侧面和M板不易开裂,鞍式牵引座整体负载能力和机械性能强度得到提高,延长了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前片和后片的间距增加5~10%,增强了鞍式牵引座框架结构性,框架主体间距变大后,框架上的U型板相应增加并增加焊接长度以致加强中心强度。
支架的底板为整体板式结构,无焊缝,避免因存在焊接应力造成支架损坏。
底板的宽度增加30~40%,增强了支架的机械性能强度。
支架轴的直径增加30~40%,增大了支架轴与内耳和外耳接触面积致使框架主体受力更均匀,同时也增加了支架轴与支架轴轴套接触面积致使支架轴轴套不易磨损。
盘面主体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框架连接的加强筋,增加框架的强度及承受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结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架结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侧视图。
图中:盘面主体1,框架2,支架3,支架轴4,加强筋5,U型板6,支架轴轴套7,前片8,外耳9,内耳10,后片11,M板12,底板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框架2置于盘面主体1的内侧面上,框架2包括内耳10、外耳9、前片8和后片11,内耳10和外耳9之间设置有M板12和U型板6,内耳10和外耳9的两端分别与呈平行状设置的前片8和后片11连接,支架3通过支架轴4分别与内耳10和外耳9铰接,支架轴4通过支架轴轴套7分别与内耳10和外耳9配合安装,M板12的宽度增加30~40%,内耳10与外耳9的间距增大,使得框架2整体结构性增强,框架2受力有效传导至鞍式牵引座盘面主体1上,同时也增加了M板12受力面积提高承重能力,壳体侧面和M板12不易开裂。
前片8和后片11的间距增加5~10%,增强了鞍式牵引座框架2结构性,框架2主体间距变大后,框架2上的U型板6相应增加并增加焊接长度以致加强中心强度
支架3的底部焊接有底板13,底板13为整体板式结构,整体下料,无焊缝,避免因存在焊接应力造成支架3损坏,增加底板13宽度,增强了支架3的机械性能强度。
支架轴4的直径增加30~40%,增大了支架轴4与内耳10和外耳9接触面积致使框架2主体受力更均匀,同时也增加了支架轴4与支架轴轴套7接触面积致使支架轴轴套7不易磨损。
盘面主体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框架2连接的加强筋5,增加框架2的强度及承受能力。
本实用新型使得鞍式牵引座整体负载能力和机械性能强度得到提高,延长了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龙泉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唐山龙泉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94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车落地锁自动识别防盗系统
- 下一篇:一种后扰流板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