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弹簧机的送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56803.2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672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均锹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均锹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23/00 | 分类号: | B21F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500 浙江省台州市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弹簧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弹簧机的送料机构,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能使弹簧原材料经过拉直成型后依旧保持拉直状态的弹簧机送料机构。
背景技术
弹簧是工业中常用的元件,大到飞机军舰,小到手机相机等等各种产品均用到弹簧。原始的弹簧只是圆柱形的拉压簧,采用手工绕制的,技术相对不成熟,其生产效率低。随着弹簧用量的逐渐增加,尤其是恒力弹簧的普遍使用,在德国、日本等工业先起来的国家出现了一批生产弹簧设备的企业,弹簧机相关的技术也慢慢成熟起来,弹簧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通俗的称谓。
弹簧加工的设备按工作方式分机械传动式、电脑数控式。机械式调整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受弹簧形状限制,而电脑数控式能加工出形状复杂的弹簧,效率比机械式有所提高,但不能够定型地、专门用于制造恒力弹簧,而且调整繁琐,有时还是会受弹簧形状限制,影响弹簧生产的效率。并且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成熟定型的、专门用于制造恒力弹簧的标准化系列化数控机床,都是用其它弹簧机改装而成。因此,国内市场有待需要研制专门用于制造恒力弹簧的机电气结合装置,来弥补国内恒力弹簧生产的缺陷。
市场上的申请号为201020542433.7的中国专利一种电脑数控恒力弹簧机,它包括一底座;一用于将带料进行拉弯成型的成型机构,安装在底座上,设置该成型机构的目的为:由于弹簧原材料都是卷成桶状,即弹簧原材料均处于弧线弯折状态,成型机构能把整个弹簧原材料从弯折状态成型成拉直状态;一用于输送带料的送料机构,安装在成型机构的输出端;一用于弹簧的平头部分进行加工成型的冲裁机构,安装在送料机构的输出端;以及用于控制整个机器运行的PC控制系统;所述成型机构包括用于输出制动力的磁粉制动器、成型动力凸轮、第一压紧轮、成型模具、带动成型模具运行的AC伺服电机和减速装置;所述第一压紧轮与凸轮相适配,所述AC伺服电机输出端连接减速装置输入端,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成型模具;上述提及的送料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三对第二压紧轮和导料板,该导料板安装在三对第二压紧轮的带料输出端,起到引导送料至凹模内的作用,上述弹簧机的送料机构,能很轻松地实现弹簧原材料的上料过程,但是实际生产中发现即使是弹簧原材料经过成型机构的成型作用,由于弹簧内部应力的作用,拉直后的弹簧原材料直接传导到上料机构上,冲裁机构冲裁出的弹簧成品会出现一定的变形,弹簧成品的品质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弹簧原材料经过拉直成型后依旧保持拉直状态的弹簧机送料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弹簧机的送料机构,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成型机构、送料机构、冲裁机构,还包括用于保持弹簧原材料在冲裁机构冲裁后依旧保持拉直状态的维直机构,所述维直机构位于成型机构和送料机构之间,所述维直机构包括至少2个沿弹簧原材料传输方向呈直线排列的维直部,所述维直部包括维直支撑台,所述维直支撑台上设有与弹簧原材料相对的相对面,相邻两个维直支撑台上的相对面所在平面之间呈倾斜设置,所述相对面上设有维直组件,所述维直组件包括至少两排平行于弹簧原材料长度方向的压滚组,相邻的两个压滚组之间形成一供弹簧原材料通过的传输通道,所述压滚组包括若干沿弹簧原材料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列的压辊件。
优选的,所述维直部设有2个,2个维直部上的相对面所在平面之间呈相互垂直设置。
优选的,位于同一维直支撑台上的压滚组的数量为2个,2个滚压组分别为第一滚组、第二滚组,第一滚组内的压辊件与第二辊组内的压辊件之间呈错位分布。
优选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送料组件,所述送料组件包括若干对压紧轮,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2个用于防止弹簧原料上下震动的减震部,每个所述减震部分别位于相邻2对压紧轮之间。
优选的,所述减震部包括减震底块,所述减震底块上固定设有2个分别位于弹簧原料上下两侧的减震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均锹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均锹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568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