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伞以及伞与支架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61707.7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61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凯群 |
主分类号: | A45B9/02 | 分类号: | A45B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启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0 | 代理人: | 郁士吉 |
地址: | 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邯***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以及 支架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以及伞与支架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用户在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各种车辆时,为遮挡雨水或是太阳需要把伞固定在车头部位,现有技术中的伞,其伞柄位置通常为实心结构,不方便与其他结构来配合进行固定。因此用户通常采用杆状的支架作为固定装置,支架的底端安装在车头上,而支架的上端会设置几个带有开口的弹性环形件,将伞柄或伞杆从开口处卡入环形件内,利用环形件将其箍住从而实现对伞的固定;需要取出时,将伞杆、伞柄沿着开口掰出即可。这样的支架存在着缺陷,安装或拆卸时,都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才能将伞卡入或取出,操作不方便;弹性环形件的固定性能不稳定,在车辆处于颠簸状态时,伞会前后左右的摇晃,并且可能从开口处直接脱离。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支架快速结合分离的伞,以及伞与支架的连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伞,包括伞面以及支撑伞面的伞骨,所述伞骨上连接有伞杆,所述伞杆的末端设有伞柄部,所述伞杆的末端设有中空腔,所述伞柄部内设有套接腔,所述套接腔与所述中空腔相互接续,所述伞柄部的底端设有所述套接腔的端口。
如前所述的一种伞,所述套接腔大于所述中空腔。
一种伞与支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如前所述的伞,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顶端设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的下端与所述套接腔匹配,所述插接杆的上端与所述中空腔匹配。
如前所述的伞与支架的连接结构,所述插接杆上设有弹性按钮,所述按钮外露于所述插接杆表面;所述套接腔或中空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弹性按钮匹配的透孔。
如前所述的伞与支架的连接结构,所述插接杆的下端连接有伸缩杆部。
如前任一项所述的伞与支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套接腔的内侧壁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从所述套接腔的端口延伸至其尾部;所述插接杆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导向槽匹配的定位条。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伞杆的末端设置中空腔,伞柄内设置套接腔,两个腔体相互接续,其中套接腔头部设有开口,从开口处可以插进杆状的连接件,相比于以往伞的结构,本方案中的伞上面存在一处专用于连接固定的结构,且能节约原料成本。采用支架,在支架的顶端设置一个与套接腔、中空腔相匹配的插接杆,将插接杆从套接腔插入直至中空腔,然后将支架固定在车头上,即可以实现伞与车的连接。伞与支架的连接是一种套入式的方式,安装时从上往下落入;拆卸时从下往上顺势脱离,不费力、非常便捷,而且伞与支架的固定非常稳定,不会轻易摇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伞与支架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伞与支架组装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伞与支架分离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识说明如下:
1、伞面;2、伞骨;3、伞杆;30、透孔;4、伞柄部;5、支架;50、插接杆;51、弹性按钮;6、套接腔;7、中空腔;60、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伞,包括伞面1以及支撑伞面1的伞骨2,伞骨2上连接有伞杆3,伞杆3的末端设有伞柄部4,伞杆3的末端设有中空腔7,伞柄部4内设有套接腔6,套接腔6与中空腔7相互接续,伞柄部4的底端设有套接腔6的端口60,套接腔6大于中空腔7。
一种伞与支架5的连接结构,包括伞和支架5,支架的顶端设有插接杆,插接杆的下端与套接腔匹配,插接杆的上端与中空腔匹配。将支架5的插接杆50从套接腔6的端口60插入,插接杆50的下端、上端分别和套接腔6、中空腔7呈阶梯状的连接,上端细下端粗,形成一种卡合作用,连接更加稳定。
为加强伞和支架5之间的连接力度,在插接杆50上设置弹性按钮51,按钮外露于插接杆50表面;套接腔6或中空腔7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弹性按钮51匹配的透孔30。当插接杆50插入时,弹性按钮51在触碰到套接腔6或中空腔7的侧壁后会往内收缩,当插接杆50插至合适的位置,弹性按钮51到达透孔30所在的部位,就会从透孔30穿出,从而将插接杆50卡住。利用弹性按钮51和透孔30的结构,可以避免伞杆3自行转动,或者是伞意外从下往上与支架脱离,弹性按钮结构简单,其应用也常见于生活中。通常弹性按钮51会设置在插接杆的上端,而透孔30的位置通常设置在伞杆3上,因为中空腔的侧壁较薄,实施时工艺简单;如果是设置在伞柄4上,工艺复杂,而且也容易误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凯群,未经刘凯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17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