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陶瓷坯体的微波干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65928.1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4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敏锋;冯家迪;钱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3/08 | 分类号: | F26B23/08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聂启新 |
地址: | 2142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微波 干燥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坯体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陶瓷坯体的微波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有一个特别重要且关键的工序,即塑性泥坯的干燥,陶瓷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必须防止坯体变形、开裂,故需使坯体的各个部位(包含里、外、上、下)同时被加热,使水份能均匀快速排出。陶瓷坯体干燥中较先进的干燥方式为微波干燥,其核心干燥电器元件为微波磁控管,现有技术中,微波磁控管常用布局为:微波加热腔体的侧壁及顶部均匀分布微波磁控管。常用布局不足:
(1)该布局方式对陶瓷坯体干燥不匀,易引起产品开裂。
(2)该布局方式对陶瓷坯体干燥不匀,降低了产品的各项性能。
(3)该布局方式干燥效率不理想。
(4)该布局方式对设备的空间利用不足,投资成本高,故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陶瓷坯体的微波干燥设备,从而优化微波加热腔体的形状,并在腔体的底部也均匀布局微波磁控管,使陶瓷坯体接收均匀的微波辐射。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陶瓷坯体的微波干燥设备,包括微波加热腔体,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两端分别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内部贯穿其输入端和输出端设置有输送陶瓷坯体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上间隔放置多个陶瓷坯体,所述输送带安装于传动轮上,并通过动力装置驱动运转;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截面成多边形结构,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外侧壁、顶面和底面均布局有微波磁控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截面成正八边形结构,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外侧壁、顶面和底面均布局有两个微波磁控管;
所述输送带上表面设置有垫片,垫片上放置陶瓷坯体;
所述微波加热腔体为封闭式结构,所述微波加热腔体内底部通过转轴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上表面为镂空的,所述转盘上放置陶瓷坯体,所述转轴通过动力装置驱动转动,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截面为正八边形结构,并位于微波加热腔体的前端设置有门,所述微波加热腔体的外壁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微波磁控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改变了微波磁控管的布局方式,采用正多边形结构微波加热腔体,并在腔体的外侧壁、顶面和底面都同时均匀布局微波磁控管,使陶瓷坯体接收均匀的微波辐射。在实施该技术方案后,较大的提高了陶瓷坯体干燥的成活率,减少了陶瓷坯体开裂几率,提高产品性能,且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设备的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
图2为图1中沿A-A截面的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其中:1、传动轮;2、输送带;3、输入端;4、微波加热腔体;5、微波磁控管;6、陶瓷坯体;7、输出端;8、转盘;9、转轴;10、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陶瓷坯体的微波干燥设备,包括微波加热腔体4,微波加热腔体4的两端分别为输入端3和输出端7,微波加热腔体4的内部贯穿其输入端3和输出端7设置有输送陶瓷坯体6的输送带2,输送带2上间隔放置多个陶瓷坯体6,输送带2安装于传动轮1上,并通过动力装置驱动运转;微波加热腔体4的截面成正八边形结构,微波加热腔体4的外侧壁、顶面和底面均布局有两个微波磁控管5。(即微波加热腔体4的每个外壁面上均安装有微波磁控管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波加热腔体4的侧壁、顶部及底部均匀布局若干微波磁控管5,并优化微波加热腔体4的形状,增加安装微波磁控管5的面,使微波磁控管5能更均匀靠接陶瓷坯体6,使微波磁控管5对输送带2上的陶瓷坯体6进行均匀多元化的微波辐射。
输送带2上表面设置有垫片(图中未画出),垫片(图中未画出)上再放置陶瓷坯体6,垫片(图中未画出)采用抗微波辐射的材料制作,通过垫片(图中未画出)和输送带2的作用,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被微波破坏,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后果。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59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液体CO2注入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