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及车辆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86668.6 | 申请日: | 2015-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5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唐友名;吕娜;谭卫锋;王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N2/50 | 分类号: | B60N2/5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麻艳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座椅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及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不平路面或突然的加减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颠簸而引起车身振动,通过车底板、坐垫传递给人的身体,引起人全身的振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经常振动会对驾乘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下降,身体疲劳,腰酸悲痛,从而导致驾驶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为保证驾乘人员乘坐的舒适性,现有很多车辆座椅下均装有具有减震功能的减震装置。申请号为200910112592.5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车辆座椅减震器,并具体公开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连杆,上支架和下支架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与上下支架各有一端枢接,还包括一个气囊,一个与气囊和车上起源相接的带有进排气开关的控制阀,气囊安装在上下支架之间,另外还包括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转动板和升降杆,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和转动板枢接于固定在Ixia支架一端的同一旋转轴上,转动板的另一端与升降杆相连,控制阀固定板上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内设有沿弧形槽滑动的拨杆,拨杆的另一端与上支架相连。该实用新型通过拨杆带动控制阀固定板及机械阀运动,达到控制气囊中气量的作用,使座椅达到自动平衡,以取得减震效果。然而,上述现有技术通过采用气囊的方式来以使车辆减震不容易及时控制气囊减缓车辆的颠簸,而且结构较复杂,并且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体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及车辆座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颠簸让人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能及大提升驾乘人员乘坐的舒适感,而且不需要额外增加座椅的空间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包括底架以及固定在底架上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架上。
其中,所述减震器包括减震支柱、套设在减震支柱上的减震弹簧以及设置在减震弹簧两端的减震垫片,所述减震支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架上。
其中,所述减震垫片为橡胶垫片。
其中,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连接板,所述底架上设置有第二固定连接板,所述减震支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连接,所述减震支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连接。
其中,所述减震支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减震支柱两端的固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通过固定件相螺接。
其中,所述固定件为螺栓。
其中,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减震器。
其中,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有用来与座椅的座部相固定的通孔。
其中,所述支撑架的纵截面呈“]”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一座部以及与所述座部固定连接的如上述所述的车辆座椅减震装置。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及车辆座椅,通过在支撑架与底架的至少一侧设置减震器,通过所述减震器的减震弹簧的形变能将车辆由于道路或者瞬间速度的改变而产生的震动的动能转变为弹性势能,从而减震弹簧变形吸收一定的能量,减少传递到座椅的震动,能及时提高驾乘人员乘坐的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减震装置设置在座椅的座部的下面,结构简单,而且不需要额外增加座椅的空间体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座椅减震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及车辆座椅,尤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减缓恶劣环境路况让人产生的疲劳感觉,在不增加座椅空间体积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驾乘人员乘车的舒适度。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866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箱包轮组制动系统及其控制装置
- 下一篇:车用超级电容及电池混合储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