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粘附导体氧化膜的低集肤效应电力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95499.2 | 申请日: | 201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91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金金元;朱水良;岳振国;钱朝辉;韩其芳;陈建平;张金林;姚叶军;盛雪良;杨士东;王勤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30;H01B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42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附 导体 氧化 低集肤 效应 电力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特别是一种粘附导体氧化膜的低集肤效应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超高压、大容量输送电力,多采用1000mm2、1200mm2甚至更大截面到2500mm2的电缆,此种大截面电缆导体采用传统工艺制造,运行时内部极易产生涡流,导致导体温度上升,造成能量损耗。只有将大截面电缆导体制造成四、五及以上分割导体,并在分割股块间采用皱纹纸隔离,才能很好的解决和避免涡流损耗的问题。分割导体制造属于高难度技术,完全有别于传统之圆形绞线。
由于交流系统中集肤效应的存在,导致导体中的载流量并不是随电缆导体截面的增大而成正比例增加,而是当导体直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集肤效应严重,导致导体的交流有效电阻即交流电阻会明显大于其直流电阻,因而单靠增大截面也就失去了其实用性和经济性。集肤效应会在每根导线中产生涡流,而且邻近效应也会在每根导线中产生涡流。因此,实际情况下不仅每根导线中存在涡流,导线间若未绝缘,导线间也会存在涡流。对电缆线路来说,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存在将使电缆线芯的交流电阻增大,从而使电缆的允许载流量减小,也就是电缆浪费了很大部分输送电流。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因集肤效应引起的导体交流电阻增大,有效地减小导体的损耗发热,增加导体的载流量,就要将大截面导体分割成彼此绝缘的几部分即形成分割导体。我们采用的解决方案,通过选择分割导体最佳结构,进一步降低大截面高压电缆的能量损耗,提高电缆的载流量,导体结构中每根导线均绝缘。因为超大截面电缆导体如采用绞合压紧结构,导电在输电过程中的集肤效应系数将达到约54%;而若采用分割导体结构,集肤效应系数则会下降至约26%;若分割导体结构中每根导线均绝缘,导体的电热损耗则减小至8%。但是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201410709241.3的中国专利,使每根导线,即铜丝相互绝缘时,造成导体的绞合外径增大,从而不能适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粘附导体氧化膜的低集肤效应电力电缆,包括若干条铜丝成股,成股的铜丝由皱纹绝缘纸分为扇形股块,铜丝表面设有氧化膜,成股的铜丝外覆盖有半导电包带,半导电包带外由内向外依次设有半导电内屏蔽、绝缘层、半导电外屏蔽、半导电缓冲阻水带、铝护套、沥青防腐层、外护套。
这种电缆由于每根铜丝导线表面均设有氧化膜,从而各根铜丝相互间均绝缘,从而集肤效应低,防涡流集中效应,导体的电热损耗则减小至10%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成股的铜丝分为五个扇形股块,结构稳定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氧化膜为氧化铜膜,容易去除。
进一步的,所述氧化膜厚度为0.5μm-1.0μm,不增加导体绞合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外护套包括导电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铜丝表面的氧化膜可使铜丝相互绝缘,从而有效降低集肤效应,降低能源损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电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粘附氧化膜的低集肤效应电力电缆,包括若干条铜丝1成股,成股的铜丝1由皱纹绝缘纸3分为五个扇形股块,铜丝1表面设有氧化膜2,成股的铜丝1外覆盖有半导电包带4,半导电包带4外由内向外依次设有半导电内屏蔽5、绝缘层6、半导电外屏蔽7、半导电缓冲阻水带8、铝护套9、沥青防腐层10、外护套11和导电层12。这种电缆的由于每根铜丝1导线表面均设有氧化膜2,从而各根铜丝1相互间均绝缘,从而集肤效应低,防涡流集中效应,导体的电热损耗则减小至10%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954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