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00780.0 | 申请日: | 2015-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2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赵九龙;王忠强;熊显斌;卢敏燕;蒋冬华;吴安;倪庆健;韦峰;肖健;戴天凌;徐亮;陈一强;吴斌;林茂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1/10 | 分类号: | B63B21/10;B63B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012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区域 软管 托架 导缆孔 集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集管区域铁舾件的设计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
背景技术
油船、化学品等船型的集管区域在船舶运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般位于船中,燃油舱、液货舱与岸站的管路接头汇集于此,实现原油等化学液质的船岸交互。该处管路布局密集,空间狭小,对于防火、防泄漏、软管支撑条件等有较高的要求,系泊属具、软管托架是集油管区域两种重要的铁舾件。
现有的系泊属具、软管托架的设计缺陷:
1.软管托架与导缆孔同时位于船舷靠外板的位置,布置空间干涉。
2.软管托架与船体甲板固定连接,立柱高度高,固定点力矩相对较大,因此必须设计成比较厚的管材,制造成本高。
3.导缆孔仅仅通过基座固定于船体甲板,其工作可靠性较低。
4.立柱间距大,甲板区域作业危险性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设计形式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导缆孔的集成设计形式,以使合理利用有限的集管区域甲板空间,同时提高软管托架、导缆孔的工作可靠性,并且加强甲板区域作业的安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其特点在于,包括舷墙结构上部面板、舷墙结构舷侧外板、舷墙结构加强肋板、固定肘板、导缆孔和软管托架;
上述部件的连接关系如下:
所述的舷墙结构上部面板固定在所述的舷墙结构舷侧外板的顶沿,所述的舷墙结构加强肋板沿船体纵向均匀分布于所述的舷墙结构舷侧外板的内侧,所述的舷墙结构上部面板、舷墙结构舷侧外板和舷墙结构加强肋板共同组成舷墙结构;
所述的导缆孔通过所述的固定肘板安装在所述的舷墙结构舷侧外板的内侧;
所述的软管托架安装在舷墙结构上部面板之上。
所述的舷墙结构对软管托架及导缆孔起到集成的作用,舷墙结构的支撑,使软管托架高度缩小,软管托架的承载力矩同时得以减小,使其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保证,并且提高了甲板区域作业的安全性。
所述的导缆孔通过固定肘板安装在舷墙结构舷侧外板内侧,与甲板同时固定焊接,可靠性得以提升。缆绳通过导缆孔与岸上缆桩链接实现系泊。
使用固定肘板链接定位,并且与船体甲板焊接固定,比传统的基座定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舷墙结构将导缆孔与软管托架集成在一起,不仅合理的利用了有限的集管区域甲板空间,而且增强了软管托架及导缆孔的使用可靠性;同时加强了集管区域甲板上的作业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1—舷墙结构上部面板2—舷墙结构舷侧外板3—舷墙结构加强肋板4—固定肘板5—导缆孔6—软管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施工内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但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的侧视图。如图所示,一种船舶集管区域软管托架和导缆孔的集成结构,包括舷墙结构上部面板1、舷墙结构舷侧外板2、舷墙结构加强肋板3、固定肘板4、导缆孔5和软管托架6。所述的舷墙结构上部面板面板1通过立脚焊接安装于舷墙结构舷侧外板2顶沿,舷墙结构加强肋板3沿船体纵向均布于舷墙结构舷侧外板2内侧,舷墙结构上部面板1、舷墙结构舷侧外板2、舷墙结构加强肋板3共同组成舷墙结构;所述导缆孔5通过固定肘板4安装在舷墙结构舷侧外板2内侧;所述软管托架6安装在舷墙结构上部面板1之上。
软管托架6固定于舷墙结构上部面板1之上,承托船舶船岸交互软管的重量,防止其折损。舷墙结构的支撑,使软管托架高度大幅减小,软管托架6的承载力矩同时得以降低,使其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保证。导缆孔5固定在舷墙结构外板2内侧,缆绳通过导缆孔与岸上缆桩链接实现系泊。使用固定肘板4链接定位,并且与船体甲板焊接固定,比传统的基座定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007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