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除体效应的带隙基准源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08966.0 | 申请日: | 2015-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90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段吉海;朱智勇;徐卫林;韦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F3/26 | 分类号: | G05F3/26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效应 基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体效应的带隙基准源。
背景技术
在模拟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基准电压源是非常重要的模块,常用在模数转换器(ADC)、数模转换器(DAC)、DC-DC转换器以及功率放大器等电路系统中,它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一个不随温度及电源电压变化的电压基准。
自带隙基准电压源架构被提出以来,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带隙基准电压源被广泛应用于很多系统之中,且针对该种架构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但随着集成电路系统集成度的不断增大,低电压与低功耗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带隙基准电压源由于需要大的电流而造成功耗较大,并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使用电阻、二极管或者BJT晶体管来产生PTAT电压,所以该器件均需要大的芯片面积。为了能使节能应用器件的其余电路兼容,带隙基准电压源就要使用标准CMOS工艺,避免使用MOS管以外的器件。但是,后来提出的CMOS基准电压源电路由于使用饱和区的CMOS,使得功耗过大,或者由于存在衬底调节效应,使得性能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基准电压源性能欠佳的不足,提供一种消除体效应的带隙基准源,其能够工作在亚阈值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消除体效应的带隙基准源,包括启动电路,纳安基准电流产生电路,温度补偿电路、第一电流镜、第二电流镜和第三电流镜;
启动电路经第一电流镜连接到纳安基准电流产生电路;在基准电压源开启时提供电流,使得基准电压源摆脱简并偏置点;
温度补偿电路连接基准电压源,并分别与第一电流镜、第二电流镜和第三电流镜相连;利用MOS的栅源电压具有负温度系数与MOS管的栅源电压差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特性进行相互调节,得到一个零温漂的参考电压;
第一电流镜连接启动电路、温度补偿电路、纳安基准电流产生电路、第二电流镜和第三电流镜;第二电流镜连接温度补偿电路、纳安基准电流产生电路和第一电流镜;第三电流镜连接温度补偿电路、纳安基准电流产生电路和第一电流镜;3个电流镜复制基准电流,为温度补偿电路提供电流偏置;
纳安量级基准电流产生电路分别连接第一电流镜、第二电流镜和第三电流镜,利用工作在亚阈值区MOS工作特性,产生纳安量级的基准电流,采用共源共栅电流镜,抑制电源噪声,采用源极耦合差分对消除体效应的影响,为电流镜提供基准电流。
上述方案中,启动电路包括第三十四MOS管、第三十五MOS管、第三十六MOS管、第三十七MOS管和电容Cq。第三十七MOS管的栅极、电容Cq的下极板和第三十六MOS管的源极连接到地GND;第三十七MOS管的源极和第三十五MOS管的源极连接到电源VDD;第三十七MOS管的漏极、第三十四MOS管的栅极、第三十五MOS管的栅极、第三十六MOS管的栅极和电容Cq的上极板连接;第三十五MOS管的漏极、第三十六MOS管的漏极和第三十四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十四MOS管的漏极连接到第一电流镜。
上述方案中,纳安量级基准电流产生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八MOS管和第九MOS管。第八MOS管的源极和第九MOS管的源极连接到电源VDD;第三MOS管的栅极和漏极与第八MOS管的栅极相连,并连接到第一电流镜;第八MOS管的漏极、第三MOS管的源极和第四MOS管的源极相连,并连接到第二电流镜;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到第一电流镜;第四MOS管的栅极、第五MOS管的栅极和第五MOS管的漏极连接到第一电流镜;第五MOS管的源极、第六MOS管的源极和第九MOS管的漏极连接到第三电流镜;第六MOS管的栅极和漏极与第九MOS管的栅极相连,并连接到第一电流镜。
上述方案中,温度补偿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七MOS管和电容C。第一MOS管的漏极、第一MOS管的栅极和电容C的上极板相连,并连接到基准电压源和第二电流镜;第一MOS的源极、第二MOS管的源极和第七MOS管的漏极相连,并连接到第一电流镜;第二MOS管的漏极和栅极连接,并连接到第七MOS管的栅极和第三电流镜;第七MOS管的源极和电容下极板连接到地GN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089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器
- 下一篇:遇水显色油墨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