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MBR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10161.X | 申请日: | 2015-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1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江滨;黄锦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净沃(厦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王震秀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mbr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MBR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金属表面处理包括表面处理的前清理、电镀、钝化膜保护、机械加工及涂料覆盖主要以电镀为主,而在电镀过程中加入了氨水,使得金属处理的厂房所排放的污水中氨氮浓度高、碳氮比失调,而原有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氨氮无法达标,另外喷漆污水的排放不稳定且化学需氧量(COD)较高并含有油性物质,因此需对原有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
在各种污水在调节池曝气混合时,废水中较难处理的为含络合物的废水,废水中含有能与Cu2+络合的强络合剂,且废水COD含量较高。该类废水一般处理方法有:1、投加重金属捕集剂进行破络的方法,捕集剂虽效果可以,但费用高昂,且运输、保存均不方便。故此法在本工程中不作考虑;2、铁屑内电解法,此法由于铁屑内电解塔内的铁屑易结块,影响设备正常运行,故此法在本工程中不作考虑;3、氧化法破坏络合物的方法,采用投加强氧化剂破坏EDTA等络合剂的方法。
目前多采用水解酸化池,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为更好的解决污水中氨氮浓度高、碳氮比失调,可引入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是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或一氧化二氮的过程。在pH低和氧浓度高的环境中,一氧化二氮是主要产物;在pH为中性至弱碱性的厌氧环境中,氮气是主要产物。反硝化细菌大量存在于污水中,反应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水中溶解氧小于0.5mg/l。需要向污水中投加碳源(工业葡萄糖、甲醇、面粉等),加装搅拌设备,提高反硝化效率。反硝化工艺在低COD高氨氮污水处理中得到大量的应用。
MBR与传统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相比有如下有点: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省去了二沉池;出水氨氮和悬浮物浓度低,不含细菌、病毒可直接回用;有利于世代时间长的硝化细菌增殖,从而提高硝化效率,提高氨氮去除率;污泥浓度高传氧效率高达60%左右;处理系统容积符合高,便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改造;膜生物反应器利用其较高的MLSS,可以保证污泥负荷高峰期的出水水质,且在低峰期污泥可以进行自身消化,剩余污泥比常规活性污泥法处理少50%-80%,剩余污泥少;膜生物反应器具有许多其他污水处理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特别是出水水质可满足目前最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MBR的污水处理系统,目的在于解决原水氨氮含量高,选择合理有效地处理方式保证出水达标排放;氨氮的去除率要求高,选择合适的工艺提高氨氮的去除率;减少剩余污泥;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能够保证在进水出现不利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MBR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系统、水泥分离系统和污泥回收系统,其中沉淀系统连通水泥分离系统,水泥分离系统连通污泥回收系统。
沉淀系统包括:调节池,芬顿氧化池,中间水池,碱调节池和絮凝池;其中调节池出水口连接芬顿氧化池入水口,芬顿氧化池出水口连接中间水池入水口,中间水池出水口连接碱调节池入水口,碱调节池出水口连接絮凝池入水口;用以对废水进行絮凝沉淀。
水泥分离系统包括:沉淀池,反硝化池,MBR池,砂滤池,吸附池和清水池;其中,絮凝池出水口连接沉淀池入水口,沉淀池出水口分别连接反硝化池入水口,沉淀池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污泥回收系统入口,反硝化池出水口连接MBR池入水口,反硝化池的污泥回流入口分别连接至MBR池、砂滤池和吸附池的污泥回流出口,MBR池出水口连接砂滤池的入水口,MBR池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污泥回收系统入口,砂滤池出水口连接吸附池入水口,砂滤池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污泥回收系统入口,吸附池出水口连接清水池入水口,吸附池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污泥回收系统入口,清水池连接有臭气排放口。用以对沉淀后的废水进行水泥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净沃(厦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净沃(厦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101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