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造贲门括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14276.6 | 申请日: | 2015-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71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史福军;郭奕敏;张艳阳;罗树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8 | 分类号: | A61F2/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 44244 | 代理人: | 胡济元;胡昊 |
地址: | 5105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贲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植入到体内的肌肉假体,该假体适用于人体贲门的重建。
背景技术
贲门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为食管和胃的接口部分。它是食物进入胃部的门户,同时起着防止胃内的食物和胃酸等反流进入食管的的重要作用。
贲门通过贲门括约肌的收缩来实现闭合,从而防止胃内食物和胃酸等的反流。当贲门或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导致贲门功能障碍甚至被切除,进而导致胃部内容物反流引起反流性食管疾病。现有医疗手段中在药物治疗未果后,通常会采用手术介入的方法将特殊的装置植入体内来重建贲门的功能。所述特殊的装置无非两种:
其一,如公告号为CN202426686U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人造贲门”,该人造贲门实际上为植入到人体贲门位置的单向流动支架,食物可由该人造贲门经由设置在其上的膜瓣进入胃内,所述膜瓣则可以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但是这种人造贲门还存在如下缺点:1、所述人造贲门是固定在食管末端,由食管的弹性夹持住的,这种夹持可靠性差,当患者吞咽较硬的食物时,食管的蠕动有一定的几率将人造贲门挤入到胃内;2、由于人造贲门的膜瓣直接与胃内容物接触,膜瓣很容易受到胃酸的腐蚀,出现缝隙,从而导致其防反流的效果下降;3、由于所述人造贲门只能单向流动,即食物只能进不能出,这导致患者失去呕吐这项胃部应激能力,若患者误食了刺激性强的食物,则无法通过呕吐的方式及时将其排出。
其二,如公开号为CN1864648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人造括约肌”,该人造括约肌包括一括约囊,所述括约囊为环形,可套于被控管(如食管)外,通过充放空气实现受控管的开合。但是,由于所述括约囊是依靠其内环的数个向内凸出的瓣状结构来挤压被控管的,括约囊充胀后被控管的管壁被挤压成数个瓣状褶皱贴合在一起,瓣状褶皱的轮廓是弧形的,贴合后相互之间的吻合性差,且数个瓣状褶皱围绕的中心容易留下小孔隙无法闭合,胃酸仍有可能通过这个细小孔隙反流入食管。可见,该发明专利申请方案虽然克服了CN202426686U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方案存在易脱落和易腐蚀等缺点,却仍然存在泄漏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造贲门括约装置,该人造贲门括约装置较之现有技术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人造贲门括约装置,该人造贲门括约装置包括括约囊和介质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括约囊由两个相对而设的膜囊组成,每一膜囊鼓胀后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该半圆形的弓为非功能壁,弦为功能壁;鼓胀后两膜囊的功能壁为相互平行的平面,且,二者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食管壁厚的两倍;
还包括包绕在括约囊外围的抱箍,该抱箍由两个内壁与所述膜囊非功能壁相吻合的半圆形半箍组成,每一半圆形半箍的中部与对应的膜囊的非功能壁粘接,且两者粘接部分的弧长不超过膜囊的弧面囊壁弧长的4/5;每一半圆形半箍的两头均设有穿线孔;
所述的介质导管的一头分别与两膜囊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人造贲门括约装置在使用时,将两膜囊相对置于食管末端的两侧,然后用非吸收缝合线将两半圆形半箍的两头对应的缝接在一起,形成一完整的抱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人造贲门括约装置,其中,所述的膜囊的非功能壁的中部向外侧增厚形成与半圆形半箍粘连的粘接部,该粘接部所占的弧长不超过所述非功能壁弧长的4/5。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括约囊是由分别设在食管末端的两侧的两个截面为半圆形的膜囊组成,且鼓胀后两膜囊的功能壁为相互平行的平面,且,二者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食管壁厚的两倍,食管壁被挤压成两紧紧叠合在一起的平面,平面食管壁之间的吻合性远远的高于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瓣状褶皱,其闭合后也不会留下任何细小孔隙或缝隙,本装置显著提高密封效果,防止胃酸反流。同时,所述的抱箍可以为括约囊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主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右视图。
图5为图1~4所示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7为图1~4所示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图6为括约囊排出介质后食管通畅的状态示意图,图7为括约囊充入介质后食管闭合的状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介质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142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