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保节能负离子空气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14674.8 | 申请日: | 2015-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4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洪俊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俊彬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F24F13/28;A61L9/20;A61L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节能 负离子 空气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环保节能负离子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的机器,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目前以清除室内空气污染的家用和商用空气进化器为主,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空气,对人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天呼吸适量的负离子,可使大脑皮层功能及脑力活动加强,还有降低血压,增强心脏,增加肺部功能等的作用,因此空气净化器对于现在的社会环境而言,有着太重要的作用,负离子是空气中一种带一个或者多个负电荷的气体离子,空气分子在高压或强射线的作用下被电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气所获得,因而,常常把空气负离子统称为负氧离子,负离子还能还原来自大气的污染物质、氮氧化物、香烟等产生的活性氧,减少过多的活性氧对人体的危害,中和带正电的空气飘尘无电荷后沉淀,使空气得到净化。
传统的空气净化器采用的是被动吸附式净化,通过风机抽风经由滤网进行装修污染治理,这种依靠气流循环过滤的治理方式无法全面清除空气中残留的污染物和真菌,很容易留下病菌滋生的死角;而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又需要高压和强射线,并且负离子在空气中存在的时间很短,空气中的污染物更会不断地稀释点负离子,所以需要一直不断地产生负离子,也就是需长久的开启空气净化器,这就使得能源消耗的过多,而且空气中PM2.5的检测更是重中之重,所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特点是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环保节能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利用负离子本身具有的除尘降尘、灭菌解毒的特性来对室内空气进行优化,而且能够选择性的开启左右两侧净化通道,提高所述空气净化的灵活性。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保节能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一上壳体与一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一弧形弯板,使得所述上壳体可在所述下壳体上摆动;所述下壳体内部中空,其下端设置一底板,且所述底板与所述下壳体一体成型,所述底板的下侧设置有多个车轮,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一凹腔,作为空气的进气孔,所述上壳体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一凸块,其上设置有多个小孔,作为净化后空气的出气孔;其中,左侧的进气凹腔与后侧的出气孔相连通;右侧的进气凹腔与前侧的出气孔相连通;作为所述空气净化器的两条净化通道;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一防尘盖板、一初级过滤网和一碳晶除味滤网,其中,所述防尘盖板、初级过滤网和碳晶除味滤网由外向内依次与所述凹腔相扣接,所述防尘盖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且均匀分布于所述防尘盖板的四个角上,与所述凹腔外侧的四个角上的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初级过滤网与所述碳晶除味滤网的上下两端均设置一凸起,并与所述凹腔的上下两端相匹配。
较佳的,所述凹腔的底部设置一风扇、一紫外线光灯和一负离子发生器,其中,所述风扇、紫外线光灯以及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均与所述空气净化器中的控制器相连。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环保节能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利用负离子本身具有的除尘降尘、灭菌解毒的特性来对室内空气进行优化,而且能够选择性的开启左右两侧净化通道,提高所述空气净化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环保节能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俊彬,未经洪俊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146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