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预防危岩的锚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22756.7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9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罗战友;杨海兵;邹宝平;李超;桑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3100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预防 锚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危岩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其中山地、高原等地区占总面积的78%,其余为平原地区。我国西藏、甘肃、新疆、云南、重庆等西部地区,公路沿线、矿山及城镇区域内存在上亿个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危岩体。危岩体具有的突发性失稳崩落、裂隙发育不可测、与母体岩体连接稳定性差等特点,是导致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巨大。例如,2002年10月,湖北省咸丰县境内的高乐山镇泡木园村老沟溪一长约100m、高120m,体积约2.5万m3的危岩体大面积顺层下滑,造成12人死亡,7人受伤,10人下落不明的重大灾害事故;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鸡尾山发生岩体崩塌,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30余人;2015年3月19日,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发生危岩崩塌,造成7人死亡、25人不同程度受伤。可见,危岩体一旦发生崩塌灾害,将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交通运营等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危岩加固技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能否有效地预防或加固危岩,是保障危岩所在地区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头联动式锚固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作为锚固单元,用于绳索与岩体之间的固定,可实现快速组装并且形成加固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程量小、性能可靠、稳固效果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预防危岩的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1、倒拉筒2,所述插头1插入卡钳于倒拉筒2的内部实现两者的连接;倒拉筒2与母体岩体8通过浆液5锚固连接;
所述插头1为“铅笔”状主体,主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倒钩槽10和若干倒钩9,插头倒钩槽10为长方体凹槽,其长度与倒钩9的长度一致;倒钩9通过栓钉12铰接于倒钩槽10边侧,同时由可伸缩装置11弹性支撑。所述可伸缩装置11,其结构为:包括伸缩弹簧25、弹簧套筒26,伸缩弹簧25置于弹簧套筒26内。弹簧套筒26分为上下两级套筒,上级套筒的形状为锲形,下级套筒的形状为圆柱体。下级套筒与插头倒钩槽10下部的小孔套接,周边点焊连接。上级套筒下端与下级套筒套接,上级套筒内部顶端与伸缩弹簧点焊连接。上级套筒外部顶端与倒钩9接触。
所述插头倒拉筒形状2为矩形柱体,内部为空心圆柱体27,与插头1外径相适应,用于插头1的插人;其内部均匀布置有若干倒钩卡钳槽13、预留四个贯穿钢筋孔14、四根贯穿钢筋15,所述倒钩槽13为锲形凹槽;插头倒拉筒2预留钢筋贯穿孔14,用于将钢筋15贯通其内,使得钢筋15与插头倒拉筒2连接成一体,钢筋插头倒拉筒2的钢筋15和插头1的尖端圆锥体18同时与母体岩体8通过浆液5连接。钢筋15通过焊接帽16与插头倒拉筒2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的插头1的圆柱体尾端可拧入带有螺纹的绳索,即可作为防护绳索的锚固部件,用于形成防护网。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危岩防护,作为岩体防护的锚固部件。本实用新型可作为锚固单元,用于绳索与岩体之间的固定,可实现快速组装并且形成加固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程量小、性能可靠、稳固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大样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倒钩与插头的连接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倒拉筒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倒拉筒的平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与插头倒拉筒连接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倒拉筒与岩体连接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网绳、插头、插头倒拉筒、岩体相互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伸缩装置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每个锚固单元包括插头1、倒拉筒2,所述插头1插入卡钳于倒拉筒2的内部实现两者的连接;倒拉筒2与母体岩体8通过浆液5锚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未经浙江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227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