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短纤维混纺纱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29946.1 | 申请日: | 2015-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91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孙西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万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0 | 代理人: | 万学堂 |
地址: | 312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短 纤维 混纺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短纤维混纺纱。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纱线层出不穷,材质结构各不相同,广泛应用于织布、制绳、制线等生活领域。现有技术的混纺纱一般采用涤纶等化学材料,而且在外层还要通过化学染料染色,非常不环保,而且保暖性能也较差,并且功能比较单一,同时现有技术的混纺纱属于易燃材料,所以火灾隐患较大,同时不具备防电磁辐射功能,急需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功能多样化的超短纤维混纺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短纤维混纺纱,包括截面为正三角形的芯纱,所述芯纱为棉纤维,芯纱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金属丝,所述芯纱外围三面贴合设有截面为正三角形的辅纱,所述辅纱的正三角形截面的边长与芯纱的正三角形截面的边长相等且完全贴合,三个辅纱分别为天丝纤维、大豆蛋白纤维和竹纤维,辅纱上远离芯纱的一端设有聚氯乙烯阻燃纤维,所述聚氯乙烯阻燃纤维的截面为设有扇形缺口的圆形,所述扇形缺口贴合插入辅纱的端部,所述聚氯乙烯阻燃纤维外围呈螺旋状缠绕有天然彩棉纤维纱。
所述金属丝由含镍或铬的不锈钢抽拉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具有防电磁辐射、防火和抗菌功能,符合环保及人体健康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芯纱1、辅纱2、聚氯乙烯阻燃纤维3、天然彩棉纤维纱4、通孔5、金属丝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超短纤维混纺纱,包括截面为正三角形的芯纱1,芯纱1位于本实用新型的正中心,所述芯纱1为棉纤维,棉纤维的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
芯纱1中心设有通孔5,所述通孔5内设有金属丝6,通孔5和金属丝6的截面都为圆形且两者的直径相当,所述金属丝6由含镍或铬的不锈钢抽拉而成,金属丝6为特种金属丝,特种金属丝是采用特殊工艺把金属抽成细丝,其细度可以与纺织原料中的各种纤维的细度相媲美,因其极细,所以柔韧性很好,金属本身对电磁波有反射功能,而特种金属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
所述芯纱1外围三面贴合设有截面为正三角形的辅纱2,所述辅纱2的正三角形截面的边长与芯纱1的正三角形截面的边长相等且完全贴合,即每个辅纱2都有一外壁与芯纱1的三个外壁分别完全贴合,结合力好。
三个辅纱2分别为天丝纤维、大豆蛋白纤维和竹纤维,天丝纤维是一种新型人造纤维素纤维,天丝纤维来自树木内的纤维素,天丝纤维具有柔软悬垂、透气透湿的特点,大豆蛋白纤维属于再生植物蛋白纤维类,具有羊绒般的柔软手感,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天丝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都具有良好的柔软度,因此可以提高纱线的柔软度,竹纤维是从自然生长的竹子中提取出的纤维素纤维,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特性,同时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
辅纱2上远离芯纱1的一端设有聚氯乙烯阻燃纤维3,加强了本实用新型的阻燃效果,防火效果好,所述聚氯乙烯阻燃纤维3的截面为设有扇形缺口的圆形,所述扇形缺口贴合插入辅纱2的端部,这样聚氯乙烯阻燃纤维3就能与辅纱2紧密结合,同时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蓬松度。
所述聚氯乙烯阻燃纤维3外围呈螺旋状缠绕有天然彩棉纤维纱4,天然彩棉纤维纱4与聚氯乙烯阻燃纤维3和辅纱2之间形成空腔,弹性和保暖性好,天然彩棉纤维纱4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不需要进行印染工艺,这样既符合视觉需求,也比较绿色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文理学院,未经绍兴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299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