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镀锌后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43367.2 | 申请日: | 2015-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39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曹晓明;李俊杰;范永哲;马瑞娜;杜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2/26 | 分类号: | C23C2/26;C23C2/06 |
代理公司: |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0 | 代理人: | 李济群 |
地址: | 300130 天津市红桥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镀锌 处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镀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镀锌后处理设备,该设备主要是针对结构件热镀锌后处理过程。
背景技术
热镀锌也称热浸镀锌,是钢铁构件浸入熔融的锌液中获得金属覆盖层的一种方法。随着我国高压输电、交通、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对钢铁件防护要求越来越高,热镀锌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工件在镀锌后要进行后处理,以加强锌层的防腐蚀性能。后处理包括:钝化和水冷,需要工件分别在钝化液和水溶液中浸泡特定时间。目前,后处理设备操作流程为:分别在钝化槽和水冷槽中放置两个金属“漏勺”,工件按照工序放入钝化槽“漏勺”中,钝化后翻至水冷槽“漏勺”中,水冷后再翻至分类平台。该流程中,工件必须经过翻滚式转移才最终完成后处理过程,使得工件之间相互碰撞剧烈,尤其是重量超过1kg的工件之间相互碰撞非常剧烈,导致工件的棱角处镀锌层的剥落,工件质量不合格,对于重量超过1kg的工件的后处理过程工厂不得不采用人工手动操作,这不但降低了生产效率、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而且钝化和水冷的时间不能得到有效、精确的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热镀锌后处理设备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镀锌后处理设备,该后处理设备主要适用于结构件的热镀锌后处理过程,解决了由于工件之间相互剧烈碰撞而导致工件棱角处镀锌层剥落的问题,同时实现了热镀锌后处理过程的自动化。由于机械代替了人工,显著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且能实现工序时间的精确控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镀锌后处理设备,包括水冷槽、钝化槽和震动床,其特征在于该后处理设备还包括行走小车和行轨支架,所述行轨支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导轨,导轨与地面之间形成立体空间,行走小车的下部与行轨支架的导轨上部连接,且行走小车能在行轨支架的导轨上左右移动;所述水冷槽、钝化槽和震动床沿行轨支架的长度方向从左至右依次固定在行轨支架的导轨与地面之间形成的立体空间内;
所述行走小车包括移动动力装置、支撑板、电机、控制装置、支撑架和法兰,所述支撑板底部位于行轨支架的导轨上,且支撑板可以在行轨支架的导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移动动力装置设置在支撑板上表面的右侧上,支撑板上表面的左侧上固接有支撑架,且移动动力装置和支撑架均沿垂直于行轨支架的导轨方向固定在支撑板上;在支撑板上且正对支撑架的中心位置处设有通孔,所述控制装置的下部穿过支撑板的通孔并通过法兰进行固定,控制装置的上部与支撑架的中心固接;所述电机固定在支撑板上,位于控制装置的后部,且位于支撑架的内侧,所述电机通过齿轮与法兰啮合连接;
所述移动动力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轴、两个第一转向轴、两个齿轮轴和行走电机;第一连接轴的两端分别对称连接有一个第一转向轴,第一连接轴的中部连接有行走电机,所述行走电机的下部固定于支撑板上;每个第一转向轴的下部垂直连接有一个齿轮轴,所述齿轮轴的下部穿过支撑板,且与行轨支架的导轨内侧壁上的齿条啮合;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油缸、第二油缸、柱件、导柱、第二转向轴、第二连接轴、动力元件、篮筐固定架和篮筐,所述第一油缸上部与支撑架的中心连接,第一油缸的下部连接第二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底端固接有柱件,柱件的下端固接有篮筐固定架,所述篮筐固定架上对称设有以柱件为对称轴的导柱,导柱和柱件的下部均依次穿过法兰及支撑板的通孔;所述篮筐固定架包括上盖板及与上盖板垂直固接的两个侧板,在两个侧板之间固接有篮筐;所述篮筐固定架的两个侧板的外部均连接有动力元件、第二连接轴和第二转向轴,所述动力元件通过第二连接轴与第二转向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轴同时与篮筐的两端固接;
所述法兰的中心设有中心孔,法兰底端面与支撑板相接触,且法兰的中心孔与支撑板的通孔相对;法兰的圆周侧面上设有齿,该法兰通过齿与电机相连的齿轮相啮合,以中心孔为中心在法兰上端面上对称设有套管,套管与所述导柱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置行走小车,通过行走电机控制行走小车在行轨支架上的移动,同时通过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配合使用有效控制了工件的钝化和水冷的时间;工件放入篮筐中,篮筐按照工艺要求依次浸入水冷槽和钝化槽中,完成后处理的操作,再移至卸料工位,通过动力元件控制篮筐翻转180度,将工件卸至震动床,再进行分类打包。该后处理设备各工序的交替无需工件翻滚式转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件间相互碰撞所引起的棱角处镀锌层剥落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业大学,未经河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433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2-00 用熔融态覆层材料且不影响形状的热浸镀工艺;其所用的设备
C23C2-02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例如为了在选定的表面区域上镀覆
C23C2-04 .以覆层材料为特征的
C23C2-14 .过量熔融覆层的除去;覆层厚度的控制或调节
C23C2-26 .后处理
C23C2-30 .熔剂或融态槽液上的覆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