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法脱硫后除尘除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52693.X | 申请日: | 2015-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52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泉;曹友洪;李显华;赖英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鑫泽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法 脱硫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法脱硫后除尘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随着我国环保标准的提高,尤其是2014年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出台,将颗粒物排放标准提高到30mg/m3。目前锅炉烟气处理大多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工艺,脱硫前的烟气虽然经过除尘处理,但由于脱硫后的烟气汗细微浆液,引起二次夹带,导致出口颗粒物达不到国家标准。传统的烟囱脱水装置一些雾尘仍然无法完全清除而造成排气超标影响环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目前烟气尘物排放量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湿法脱硫后除尘除雾装置,包括立式筒体,所述筒体内设有旋流装置及位于旋流装置上方设置的环形补水环,所述补水环上设有喷水孔,每节除尘单元底部的旋流装置周侧设有排料管。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环与旋流装置之间设有环形引流罩,所述环形引流罩呈上小下大的锥状。
进一步的,所述旋流装置包括多片沿圆周均布的页片,所述页片斜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排料管上方设有环状的冲洗管。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下部具有内缩环形挡板,内缩环形挡板外壁与上节除尘单元底部筒体内壁之间形成收集槽,所述排料管与收集槽联通。
进一步的,所述排料管向外侧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环位于内缩环形挡板内且补水环上方设有阻液环。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顶部设有缩口部,所述环形引流罩位于缩口部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置于烟囱内能够将烟气中大量液滴、粉尘颗粒高速运动相互撞击、凝聚扩大,通过旋流装置离心分离,液滴和粉尘被抛向内壁,利用补水环在内壁的形成水膜对液滴和粉尘实现捕捉,液滴、粉尘通过重力作用沿内壁流到收集槽后收集并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引流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集槽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旋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湿法脱硫后除尘除雾装置,包括立式筒体10,筒体10内设有旋流装置及位于旋流装置20上方设置的环形补水环50,所述旋流装置20周侧设有排料管30。
所述筒体下部具有内缩环形挡板110,内缩环形挡板外壁与上节除尘单元底部筒体内壁之间形成收集槽40,所述排料管30与收集槽40联通。
所述旋流装置20包括多片沿圆周均布的页片210,旋流装置20是为了将内部的烟尘导向筒体10的周部,位于筒体10上部设置的补水环50,所述补水环50上设有喷水孔。补水环50的位置贴附于筒体10的内壁,补水环50与进水装置联通用于喷水,这样补水环50向下方排水同时实现与旋流装置20上排的烟尘相遇实现捕捉,液滴、粉尘通过重力作用沿内壁流到收集槽40。
为了保证补水环50的水分能够向筒体内壁导流,旋流装置20之间设有环形引流罩60,所述环形引流罩60呈上小下大的锥状,且位于缩口部内侧。这样能保证将补水环排出的水导入筒体10的内壁。
排料管30上方设有环状的冲洗管310,所述排料管30向外侧弯曲,这样冲洗管310可方便地实现将收集槽40内的混合物料经排料管30排出。
为了避免烟尘直接通向大气,所述筒体10顶部设有缩口部,所述补水环位于缩口部内且补水环上方设有阻液环5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鑫泽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鑫泽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526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