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均料混料功能的燃料煤自动堆存均布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1208.5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8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祥云县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7/34 | 分类号: | F27B7/34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王远同;姬介南 |
地址: | 612101 云南省大***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均料混料 功能 燃料 自动 堆存 布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建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移动均层布料的具有均料混料功能的燃料煤自动堆存均布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回转窑常用的燃料有煤粉、煤气、天然气和重油。一般是根据工艺要求、当地资源及供应情况来选用。用于回转窑上的燃料,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燃烧时应保证窑内物料有较高的温度。传统的观点认为:熟料形成时,烧成带物料的温度范围是在1300-1450-1300℃。这时火焰温度最低不应低于1550℃,否则物料烧成将受到影响。而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温度可能还要高。2、在窑内必须能形成高温部分比较长的火焰,使物料在高温范围内,能停留10~20min,以利于硅酸三钙的形成,保证熟料的产质量。火焰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煤的发热量和回转窑单位时间的发热能力。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烟煤作为回转窑的燃料,发热量一般在5000~7000kcal/kg为宜。挥发分控制在20%~50%左右,煤灰和水分则希望越少越好。因为煤灰和水分会降低燃料的发热量;此外,煤灰多易引起窑内结圈,配料也难于控制。为控制煤的质量,要求每天作一次煤的工业分析,为看火工提供用煤的操作依据。
而在现有技术的燃料进料过程中,因为每批次进料不同,煤灰和水分含量往往不尽相同,常出现燃料混合不均,燃料发热量和回转窑单位时间的发热能力不均衡,影响燃烧效果的情况。同时,煤灰多易引起窑内结圈,影响配料过程控制。为克服这个问题,现有技术往往采用人工混料,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又大,同时环境恶劣,混料时又同时存在下料,危险度高,为此,研制开发一种结构简单,能达到在线自动混料,布料均匀,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的具有均料混料功能的燃料煤自动堆存均布控制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混料均匀的具有均料混料功能的燃料煤自动堆存均布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包括输送带、行走支撑架、上改向滚筒、下改向滚筒、下料漏斗、分料漏斗、行走轮、行走轨道及行走驱动装置,所述的输送带高悬于行走支撑架上,通过上改向滚筒及下改向滚筒形成S形布置,所述的上改向滚筒及下改向滚筒分别设置于行走支撑架之上、下部位,所述的行走支撑架通过底部的行走轮及行走驱动装置设置于行走轨道上。
本实用新型在燃料煤输送机上设置带有分料漏斗的行走支撑架,其上设置上改向滚筒及下改向滚筒使输送带形成S形布置,上部燃料落入下料漏斗后,贯通分流于跨设在行走轨道两侧的人字形分料漏斗中,行走支撑架在行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通过行走轮匀速行走于行走轨道上,从而带动分料斗前后行走,达到均料混料的目的。行走支撑架之上梁倾斜设置,使输送带上悬时过渡平缓,省时省力。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燃料混合均匀,燃料发热量和回转窑单位时间的发热能力均衡,燃烧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力劳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之俯视示意图;
图中:1-输送带,2-行走支撑架,3-上改向滚筒,4-下改向滚筒,5-下料漏斗,6-分料漏斗,7-行走轮,8-行走轨道,9-行走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输送带1,行走支撑架2,上改向滚筒3,下改向滚筒4,下料漏斗5,分料漏斗6,行走轮7,行走轨道8及行走驱动装置9,所述的输送带1高悬于行走支撑架2上,通过上改向滚筒3及下改向滚筒4形成S形布置,所述的上改向滚筒3及下改向滚筒4分别设置于行走支撑架2之上、下部位,所述的行走支撑架2通过底部的行走轮7及行走驱动装置9设置于行走轨道8上。
所述的行走支撑架2头部固结设置下料漏斗5,所述的下料漏斗5承接于上改向滚筒3下部,与输送带1上之物料承接配合。
所述的下料漏斗5底部连通设置分料漏斗6,所述的分料漏斗6为左右开叉结构,与下料漏斗5呈“人”字形布置。
所述的下料漏斗5为矩形开口状,其开口中心线与落料中心线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祥云县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祥云县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12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强制降温功能的水冷液高效供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真空冶炼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