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驱动轴可选分动器、驱动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2315.X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09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卿;王鹏;刘栋栋;刘新强;陈汝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344 | 分类号: | B60K17/3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可选 分动器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是汽车驱动系统的分动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所述分动器的驱动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四驱系统根据底盘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为基于动力系统前置后驱的四驱系统,此种四驱形式称为纵置四驱,多用于皮卡及高端越野车,由于底盘的布局为前置后驱,因此基于此种形式的四驱系统,若同时兼具两驱模式的话,其两驱模式为后轮驱动。
纵置四驱所采用的分动器多为两挡结构,普通路况采用高速四驱(4H),省油的同时具有强大的加速性能及行驶稳定性;极端越野路况采用低速四驱(4L),实现极强的越野性能。此种分动器结构非常复杂,成本十分高昂。
第二种为基于动力系统前置前驱的四驱系统,此种四驱形式称为横置四驱,多用于车及城市型SUV。由于底盘的布局为前置前驱,因此基于此种形式的四驱系统,若同时兼具两驱模式的话,其两驱模式为前轮驱动。
可见,以上两种四驱系统所能实现的驱动形式分别为四轮驱动和后轮驱动,及四轮驱动和前轮驱动,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现有技术无法将这两种驱动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此外,对于油耗的限制也促使四驱系统同时需要兼具经济性,上述四驱系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一目的。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实现以上三种驱动形式的分动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轴可选分动器。该分动器可以将横置四驱和纵置四驱的四驱形式综合起来,实现后轮驱动、四轮驱动、前轮驱动三种驱动模式,从而集成了两种底盘形式的优点,既能够满足四驱要求,又能实现后驱模式下更佳的操控性、动力性、制动性,以及前驱模式下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和经济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所述分动器的驱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所述分动器的汽车。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轴可选分动器,包括:
输入轴,其上设输入轴结合齿;
后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同轴布置,其上设后输出轴结合齿;
前输出轴,与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后输出轴的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上设主动轮结合齿;
结合齿套,可轴向移动地套设于所述输入轴和后输出轴,其上设有第一结合齿、第二结合齿及第三结合齿;所述第一结合齿与所述输入轴结合齿常结合;
并具有三种驱动模式:在后驱模式下,所述第二结合齿与所述后输出轴结合齿相结合,所述第三结合齿与所述主动轮结合齿相脱离;在四驱模式下,所述第二结合齿与所述后输出轴结合齿相结合,所述第三结合齿与所述主动轮结合齿相结合;在前驱模式下,所述第二结合齿与所述后输出轴结合齿相脱离,所述第三结合齿与所述主动轮结合齿相结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齿和第二结合齿为内齿,所述第三结合齿为外齿;所述输入轴结合齿和后输出轴结合齿为外齿,所述主动轮结合齿为内齿。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齿与第二结合齿在轴向上间隔设置,且两者的间距大于所述后输出轴结合齿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结合齿套设于所述输入轴与后输出轴的端对端部位;所述输入轴与后输出轴的相对端相互套接,并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第二轴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后输出轴。
优选地,所述主动轮为主动链轮,其通过链条与带动所述前输出轴的从动链轮传动连接。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结合齿套移动至各驱动模式位置的拨叉,所述结合齿套的外部设有周向的拨叉槽。
优选地,所述拨叉固定于拨叉轴,所述拨叉轴的外端连接手动和/或动力执行机构。
优选地,所述输入轴设有行星排机构,以进行不同速比的扭矩传递。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分动器、前驱动桥以及后驱动桥,所述变速箱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所述分动器的动力输入轴,所述分动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轴可选分动器,所述后输出轴与后驱动桥传动连接,所述前输出轴与前驱动桥传动连接。
为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为上述驱动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23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用液晶显示仪表系统
- 下一篇:汽车溢油罐